鲁茅双奖得主刘醒龙:文学创作是场马拉松
由合肥市委宣传部、市文联主办的“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昨天上午在合肥大剧院迎来著名作家刘醒龙。接受记者采访时刘醒龙直言,自己很感谢合肥,因为自己的处女作就是1984年在《安徽文学》发表的。谈及写作,刘醒龙表示,文学创作更像马拉松,“不是看你有多快而是看你走多远。”
时间长河里淘精品——好作品是读者慢慢读出来的
中篇小说《挑担茶叶上北京》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长篇小说《天行者》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刘醒龙表示自己能位列拿过鲁奖和茅奖双奖的六人之列倍感荣幸,“获奖作品能否成为精品也要打一个问号,也要放在时间的长河里去淘汰一番,当然,精品在获奖作品里出现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的。”刘醒龙直言,炒得甚嚣尘上的作品,自己是保持深刻怀疑的,“好作品是慢慢读出来的,怎么可能一部作品还在出版社、还在清样的时候媒体就铺天盖地地炒它,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读者,好作品需要依赖好的读者把它读出来。”
刘醒龙新作《蟠虺》也再度入围茅奖,他介绍熟悉这个文化背景的,一眼就知道这个名字联系的是中国的青铜器,虺修炼成蛟,蛟修炼成龙,“这有个向上发展的过程,《韩非子》里虺是一种两头蛇,为了食物两头蛇会互相撕咬,这个就有特别的寓意。”被问及是否有信心再度获奖,刘醒龙笑言按照惯例是不回答的,“这个问题你问任何一个作家都是一个很尴尬的事情,能否获奖是由评委说了算的。”而当记者问及文学奖有人四处跑奖的新闻,刘醒龙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
漫水河镇的记忆——“黑蝴蝶”偶遇伯乐苗振亚
上个月来安徽参加笔会,刘醒龙专程从武汉开车开到安徽霍山,为的只是途经霍山县漫水河镇看一看。“看到我们逛来逛去村民还以为我们收古董的,很怀旧也很怀念。对任何一个写作者来说,处女作的发表都是意义非常大的,对我写作的影响可能是一生的,包括苗老师艺术的判断和人格的魅力,有人说他很怪,但我很欣赏他,他比我年长,但我们一见如故。我要向合肥说一声谢谢,谢谢合肥有这么好的一位老师,他叫苗振亚。”
刘醒龙回忆,1984年自己还在湖北一个县文化馆,是一位普通的文化工作者,3月11号刘醒龙和同事们来到了漫水河镇搞创作。当时苗振亚所在的《安徽文学》要在四月份刊发刘醒龙的处女作《黑蝴蝶,黑蝴蝶……》,之前要到湖北去见见刘醒龙,“3月10号他们到的霍山,结果车就坏在漫水河镇。摇把电话摇到湖北,一问刘醒龙就在漫水河镇,当时他就哈哈大笑,镇上只有一个国营招待所,一下就找到了我,太奇妙了,如果是现在我绝不相信,因为骗子很多嘛!”
谨慎看待名和利——文学是场马拉松不只为撞线
“新鲜事物的出现不可能很快到达顶峰,我也年轻过我也青春过,我也曾藐视一切,心里对既往的经典觉得不过如此,随着自己学养修养的进步,我才慢慢发现自己当初的浅薄。”对于如火如荼的网络文学热潮,刘醒龙觉得互联网是传播技术的革新,网络文学重要的事情是回到文学上来,“不要让网络喧宾夺主夺了文学的光彩。”
对于第一本书就一战成名之类的故事,刘醒龙表示要谨慎看待名利来得太快。“翻一下当代文学史看看真相”是刘醒龙的建议,“如果打比方,文学是场马拉松。一定要跑得远,不是百米短跑,一口气撞线了就成功,不是看你快而是看你远。很多写作者,四五十岁才开始写作。少年才子要万分珍惜自己的才华,才华横溢有时候像洪水泛滥一样那就是浪费,才华横溢的时候反而要更加珍惜自己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