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合肥学院人
序言:10月17日是中国的第四个扶贫日,也是第25个国际消除贫困日。2015年扶贫日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了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表了“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向全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立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誓言,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征、亲自督战。在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脱贫攻坚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全党全社会要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在此,我们特别编发此文,向我校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驻村帮扶用真情 一心一意扶真贫
——刘良宏,合肥学院驻泗县惠庙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吴孔宝,合肥学院驻泗县惠庙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刘鹏飞,合肥学院驻泗县惠庙村扶贫专干。2017年4月工作队驻村泗县惠庙村。
近来,随着全省脱贫攻坚大排查工作的推进,合肥学院驻泗县惠庙村扶贫工作队的队员们在入户排查的同时,始终心潮澎湃、情绪激动,因为在每一户,都能听到他们发自内心对党的感激和感恩,对各级扶贫干部的褒扬与称颂。五保户柏立侠一见到工作队就激动地说:“如果没有党,我就要自尽了,不然也会饿死了”。2017年4月以来,合肥学院驻泗县惠庙村扶贫工作队驻村后,按照校领导指示,坚持学习党章和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抓好基层党建工作,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每一次会议、每一项工作、每一次交流,甚至工作队员每一次走村入户时,都会积极宣传党的精准扶贫政策,都会介绍习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讲话精神。党对贫困人民的关心与关爱不仅深入到惠庙村党员干部的心里,也深深植入到惠庙村所有贫困户的心底。
工作队驻村前,校党委书记蔡敬民就如何做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指导工作队要找到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特点、农村基本状况的方法路径;探索让农户现实可行、有针对性的脱贫措施,培育培养贫困户“想往前赶”的思想、“可自己走”的能力。工作队驻村后,泗县县委领导在与工作队交流中,希望工作队既要做好小扶贫,也要做好大扶贫。工作队经过深入学习领会,一方面深入各组各户,问家庭成员,问家庭资源,问家庭意愿,根据家庭禀赋,激发内生动力,并根据单位特点,在合肥学院大学生和贫困户在读子女间搭起了“结对子”的桥梁。另一方面围绕村集体经济、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想方设法谋求发展,千万百计争取投入。经过近半年的努力,惠庙村2017年底贫困发生率将由年初的2.07%降至1.02%,远远低于安徽省贫困村出列标准。村集体经济收入也由2016年的7.8万跃升为2017年的14.1万。道路硬化工程、安全饮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电网改造工程、网络建设、文体和人居环境等方面均有了较大改观。
据悉,在泗县对2017年所有预出列村扶贫督查中,惠庙村获得全县第四。在安徽农业大学对预出列村的预评估中,惠庙村不仅获得了较高评价,还有四个亮点得到推广。截至2017年9月底,工作队已成功申报财政资金100万元用于特色蔬菜种植基地建设,40万元用于村扶贫车间建设,又向泗县林业局争取到150亩薄壳山核桃种植基地。目前,工作队正在申请500亩经果林综合种养基地和道路、桥涵等项目近60个,涉及资金数千万元。
不忘初心奉献无悔青春 砥砺奋进助力脱贫攻坚
——张伟颀,2014年10月被选派到泗县瓦坊乡陡张村开展为期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现任陡张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陡张村第一书记。驻村近三年来,先后被授予泗县“十佳青年志愿者”、泗县“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瓦坊乡“优秀党务工作者”、合肥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所驻村陡张村位于泗县瓦坊乡东南,由17个自然庄组成,全村2152户,人口8000余人,作为重点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3户,897人,没有集体经济收入,基础设施薄弱。经过帮扶,2016年陡张村成为首批出列贫困村,现存贫困户65户,156人,目前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经达到15万元以上。
不畏艰难,不忘初心,做脱贫攻坚的时代先锋 。“当组织找我谈话,征求意见要成为驻村扶贫干部时,内心其实是很激动的,虽然充满紧张和未知,但心里总感觉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第一时间就开始尝试各种途径去了解所要帮扶的陡张村,甚至把《马向阳下乡记》认真的‘学习’了一遍。”张伟颀在回忆选派驻村之初时笑着说到,当时没有想过退却,更多的是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
在全校近千名教职工中,从省会高校到贫困村,自己能决然选择一条陌生的工作领域和未知的工作环境,是需要勇气和一颗吃苦奉献的心的,如今虽然两年多过去了,张伟颀对曾经的选择仍然感到心潮澎拜,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批脱贫攻坚驻村干部中的一员,路途遥远、地方艰苦、常年驻村、生活不便、工作内容全新等等,自己经历了艰难困苦,也努力并见证了陡张村乃至泗县的巨变。张伟颀说:“三年即将期满,回望仍满怀骄傲,这颗驻村扶贫的初心未改,砥砺奋进的努力还在继,相信脱贫攻坚‘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钜’,而我很荣幸成为这一伟大事业的探路先锋。”
严于修身,心中有民,把为民服务作为目标和出发点 。“要给别人一瓢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想服务帮助别人,自己首先必须得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储备和较高的道德修养,开展驻村帮扶工作后,张伟颀努力转变个人角色,认真学习农村实务,扶贫工作理论知识,与时俱进,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不断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和锻炼,自觉维护党的形象。积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上、积极参加组织上开展的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一名干净合格有担当的基层干部,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人民群众,是共产党的“本”“基”“源”,扶贫的伟力根源于群众,要想激活群众,必须要扎根基层,向基层学习,适应基层干部角色,到村后,张伟颀常年吃住在村,与村两委一起,共历风雨,携手并进,在走村串户中学习理论和实务经验,真正成为扶贫攻坚的战斗员和指导员。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张伟颀说:“党员干部心中有民,才会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会跟群众同坐一条板凳,才能冲破一己之私的小格局。”驻村干部只有在工作中以百姓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只有心头装着老百姓,干事创业才有底气。除了在环境整治、低保救助、秸秆禁烧、综治维稳等常规村务工作中帮助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外,他还定期开展农户走访和慰问活动,不断的宣传国家惠农富农政策,常年筹集包括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用品、军训服装及衣物在内的各项捐赠物资用于资助贫困家庭;还与部分干部到泗县、宿州市,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组织帮扶干部150余人次,帮扶志愿者200余人到村,先后开展走访慰问、党建结对帮扶、扶贫对接等活动,协调各项物款达60余万元,并及时发放到贫困户手里。
爱岗敬业,务实创新,以基层党建和精准扶贫为工作重心 。干一行爱一行,张伟颀到村后,克服各种困难,常年吃住在村,在驻村岗位上工作勤恳,认真负责,严格要求自己,“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农村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张伟颀结合实际,“抓党建,促扶贫,并以扶贫工作统领一切驻村工作”,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和思路,使陡张村的基层党建、精准扶贫工作和村集体经济等各项工作稳步发展。
张伟颀到村后,一方面,积极协助党建业务员和书记做好党建工作,从单位协调争取10万元建立了陡张村村部文化广场,使陡张村办公有场地、党员活动有阵地,并协调资源改善陡张村的基层办公环境,通过智能手机和计算机使用培训等,提高党员干部的信息化办公水平和业务能力;制订了陡张村基层党建巩固提升目标和活动方案,开展党建制度上墙等活动,促使陡张村党建制度化、公开化和长效化;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带头上党课,从思想和作风上改变基层党员干部,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制定结对帮扶方案,争取合肥学院组织部支持,开展基层党建结对帮扶活动,在软硬件上对陡张村基层党建进行全面帮扶。
另一方面,在扶贫开发上,张伟颀围绕四个精准,认真做好贫困户建档立卡动态调整和帮扶措施落实工作,协调落实双包责任。并以“四基建设”和发展村集体经济为抓手,结合村里实际,制定村里三年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整村推进计划和十三五规划等发展计划,统筹做好村里项目的申报和落实,申报的水电线路改造已经基本完成,10公里多的村级道路也已经修好,村民出行更加方便。为发展集体经济,张伟颀与村两委挨家挨户做工作,落实了总投资509万的光伏发电站扶贫项目,年发电量达到64万千瓦。以生态养殖帮扶项目和种养殖补贴政策为牵引,积极发展种养业,开展产业扶贫,梅花鹿养殖扶贫示范基地项目已经建成,并积极联系合肥学院为梅花鹿养殖产品提供品牌和包装设计,贫困户在种养业中受益并树立起了信心,贫困户说跟着张书记干,我们放心。
在这基础上,张伟颀以合肥学院生态养殖帮扶项目和德强农业土豆订单种植项目为牵引,以地方种养业补贴政策为支撑,积极发展贫困户的特色种养业,开展产业到户扶贫项目。在这基础上,积极对接泗县慧佳农业、泗县德强农业等龙头企业,联系单位教职工开展扶贫捐购销售贫困户农产品,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贫困户+高校食堂的“农校对接产业扶贫模式”,将地方农产品推销到高校,让贫困户、企业、村集体和高校食堂均能受益,得到了省扶贫办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注和重视,省长李国英对此模式亲自作批示并指示总结推广。
目前,经过努力,协调争取的150万上级财政资金帮扶的陡张村“农校对接”千亩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已经建成生产。此外,还联系合肥学院为陡张村的梅花鹿特色养殖产品提供品牌和包装设计,为参与农校对接产业园建设的龙头企业提供农产品包装设计,提升村里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身体力行,牵线搭桥,充分挖掘单位教育帮扶资源 。扶贫开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也是一项特色工程,应该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作为合肥学院选派的一名大学老师,张伟颀努力做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到村后,经过调查,村里基础教育薄弱,农村留守儿童非常多,张伟颀充分利用学校的智力和人力资源,加强与泗县教育部门联系,积极对接所驻村的陡张小学,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在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关爱农村贫困学生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积极组织协调,落实了向陡张小学捐赠40套新课桌椅、一间价值10万元的图书室和一个拥有42台电脑的计算机机房的项目,协调资源建立陡张小学贫困学生奖学金,并联系学校,为地方师资力量培训创造条件。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促进扶贫开发工作。2015年开始,连续三年,张伟颀不顾酷暑,先后组织六支优秀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到陡张村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向村民宣传惠农富农政策,开展扶贫、党建、义务支教等活动,组织大学生骨干,在陡张小学开展留守儿童夏令营活动,开展科普教育、专题辅导、特色课堂和文艺汇演,每年都与200多名儿童参加活动,效果非常明显,家长们开阔了视野,孩子也发生着点滴改变。张伟颀在活动中与学生同吃同住,细心指导学生开展活动,2016年机械系赴陡张村的三下乡团队获得了全国优秀团队的荣誉称号,凤凰网、搜狐网、中国青年报等主流网络媒体给予关注。每年的雷锋月活动中,为进一步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者精神,还带领大学生志愿者携带在社会和学校募捐获得的物资,看望陡张村留守儿童,慰问困难学生。
张伟颀通过走访了解,从全村摸排出146名较贫困的中小学生,积极联系合肥学院校团委,于2015年10月,发起开展“筑梦远航、助心飞翔”结对关爱活动,活动采取一个班级组织帮扶一名贫困学生的方式,采取常态化、长期化的帮扶,开展主要包括心理辅导、物资捐赠、微心愿等活动,目前共有14个系110个班级、8个学生社团公益组织参与,两年来通过捐款、捐物、实地走访等形式,为陡张村带去了4000余件衣物、1500余件生活用品和300多份爱心包裹等共约10万余元的学习生活用品,并通过写信、短信、电话等交流方式及时了解贫困学生生活情况,定期与家长沟通,得到了陡张村学生家长和当地政府的广泛好评,安徽省教育网等各类媒体对开展的活动给予了报道。
张伟颀表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上述活动的长效化、常态化的开展是智力帮扶、教育扶贫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陡张村的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为此,吃再多苦,做再多琐事都是值得的。
有多少成绩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有多大的牺牲。陡张村从原来的软弱涣散贫困村,到2016年成为首批贫困村出列村,这里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这里面的艰辛也是难以想象的,张伟颀笑着调侃道“这里面有筚路蓝缕的辛苦,也有花开两边的幸福”。这段旅程里,工作不易和生活困难等可能只是自己的事情,但体弱的父母、上幼儿园的儿子和驻村期间怀孕的妻子,更是他的无尽牵挂,从合肥到陡张村路途遥远,不能照顾家里是常事,张伟颀说:“中秋节前,自己在送捐购的农产品回学校当天,母亲也正在做手术,却不能看一眼又匆匆回到村里。对于家人,心里总是有着一份深深的愧疚,心里很苦但从不后悔。”“作为合肥学院教职工的代表,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面对着陡张村的贫困户,让我时刻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争把工作做到更好”,“一个人要像一面旗帜”,“要把驻村扶贫当成是锻炼自己的熔炉,砥砺自己的磨刀石”,张伟颀如此说的,也是如此做的。
严者认真,实者真诚,在学校领导及各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村里党员干部的帮助下,张伟颀的驻村扶贫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他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学一做”,助力脱贫攻坚,树立了勤奋务实、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驻村干部形象,得到了村民干部的欢迎和肯定。“三年驻村意难平,万里征程思毅行”,张伟颀表示,他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如既往,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认真做人,踏实做事,攻坚克难,继续为新征程而努力。
(宣传部 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