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教师35年坚守山区村小 铺就山里娃求学路

15.06.2015  11:32

    四川通江县东北部,一条碎石公路蜿蜒通向崇山峻岭间的火天岗村。1980年和1988年,张兴琼和廖占富先后留在了火天岗村小,在这个海拔近1500米的小山村坚守着闻名乡里的“夫妻小学”,铺就了山里娃的求学路。2009年,廖占富调往另一所乡村小学,从此,夫妻二人隔山相望,各自撑起了一所学校。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夫妻二人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2015年3月,他们荣登“中国好人榜”。

  当在教室外远眺山岗思念妻子的时候,四川大巴山的山村教师廖占富就会想起余光中《乡愁》里的名句: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3月,大巴山最美丽的季节。油菜花绚烂,山林披绿。一位妇女在羊肠小道上匆匆行走,她是四川通江县火天岗村小学唯一的代课老师张兴琼,从张兴琼家到学校,要翻过三四道山梁,走50分钟。从18岁当代课老师起,她已在这条路上走了35年。27年前,廖占富也来到这所小学当代课老师。1992年,为了山里的孩子们,两人在村民的撮合下结婚了,火天岗村小学成了“夫妻小学”。6年前,廖占富公考成公办教师,被调往山那头的另一所乡村小学。从此两人隔山相望,各自承担起一所学校的全部教学任务。每当感到孤单的时候,他们会站在教室外的柳树下,远眺苍茫的大巴山。山的那一端,是他们彼此思念的亲人。

  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1.偏远山区“姐弟恋” 为了山里娃他们结婚了!

  1980年,张兴琼高中毕业。在四川巴中市通江县火天岗村,她是唯一念过高中的女生。几乎所有的村民都认为她会走出这个贫困闭塞的山村,但时任村支书的父亲说了一句话:“咱村的小学实在没有老师愿意来了,你去吧。”为此她留了下来,“村里太穷,读书人太少了。我不去,可能就真的没人去了。”

  1988年,高考失利的廖占富为圆三尺讲台梦,怀揣着自己的理想跋涉了4个小时,来到了海拔1000多米的火天岗小学,那儿山高路陡,沟深水急,住居分散,四间土木结构的教室十分简陋,操场野草丛生,坑洼不平,不通水不通电。艰苦的条件、繁重的教学任务……他因为热爱并不感觉辛苦。这时,在这所偏远的学校里,女青年张兴琼老师已经代了8年课。

  张兴琼在精心施教。图片来源:四川文明网

  廖占富和学生们玩游戏。 图片来源:四川文明网

  那时,火天岗村小有4名老师,已有8年教龄的张兴琼担任学校负责人。对于这位大姐姐,廖占富既敬重又钦佩,经常向她讨教。山里的条件太差,后来,其他两位老师相继离开了。

  一天晚上,张兴琼的父亲来到廖占富的住处。

  “现在,学校就剩你和我闺女了,要是你们走了,娃娃们去哪里念书呢……”

  “干脆你们结婚吧!”老人冷不丁一句话,让廖占富愣住了。他知道,老人这样做是为了“拴”住他俩。可是一想到年龄,他犹豫起来。

  “小廖呀,你如果不和张老师结婚,她就要去外面工作了。为了这些娃娃们,你就同意吧!”村民们轮番劝说廖占富。终于,他同意了。

  可张兴琼对这桩婚事也坚决不同意,她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但是,这次她依然没有拗过父亲。

  1992年,两人结婚。从此,火天岗村小成了远近闻名的“夫妻小学”。

  8岁的差距并未成为感情鸿沟。私下里,张兴琼依然称呼丈夫“小伙子”,廖占富也称妻子“琼姐”。上学放学的路上,两人还会偷偷牵牵手。

  2.既当老师又当爸妈 夫妻俩撑起一所小学 在火天岗村小的日子里,夫妻二人承担起了6个年级的教学,学生最多时有100多名,夫妻俩各负责三个年级。“一个教室坐了3个年级的学生,教一年级识字后要他们复习,马上又给二年级讲图画,在他们画画的时候,又给三年级讲数学。课间休息时要给学生蒸饭、烧菜。放学回家的时候,我们常常累得一路没话说。”廖占富这样说。

  在当地,很多学生的父母都去外地打工,加上学校离家远,廖占富和张兴琼又当老师又当爸妈,在教学之余,还要照顾孩子们的生活。火天岗村的男女老少都知道,廖占富有一个百宝箱,里面装有指甲剪、梳子、剃头刀、宝宝霜……孩子的指甲长了,马上给他们剪剪,头发长了,就给他们理理。因为环境条件限制,平日里他们必须预备一些应急药。如有学生伤风头痛、腹泻、划伤等,他们就先做应急处理,再送往就近医疗点。幼儿班的小朋友不小心弄脏衣服或尿了裤子是经常发生的事,廖老师总是马上给他们换洗。结婚后的二十多年中,廖占富夫妻俩洗烂了五个搓衣板。

  孩子居住十分分散,他们每天除了上课还要负责给孩子们煮午饭,烧开水。学校离家很远,没有菜,夫妻俩把校园地开垦出来,种上白菜、葱苗等蔬菜,附近的家长也时常赶来帮忙。这样,孩子们时时都能吃上新鲜的蔬菜。

  安全上,他们也从不敢懈怠。特别是恶劣天气,遇上山洪暴发,夫妻俩便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安置到附近的村民家中,然后一个一个地往家送。有时,把所有的孩子送回家,已是深夜,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影回家。

  廖占富与妻子送学生回家。 图片来源:四川文明网

  张兴琼老师为幼小的孩子夹菜。 图片来源:四川文明网

  因为廖占富的严慈相济和张兴琼的疼爱有加,孩子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廖爸爸”、“张妈妈”。

  夫妻俩的生活像一座古老的钟,每天的弦都绷得紧紧的:他们每天早晨5点多就起床,一起料理完家务。7点钟,两人带着附近的几个学生走四五十分钟赶到学校。上完上午的四节课,课间休息时间他们还得动手给学生蒸饭、烧菜。吃完午饭,他们就抓紧时间备课、改作业,改不完的就得背回家。实在累了,他们就趴在教桌上睡几分钟,下午5点钟左右放学,他们再领着学生往回赶。到家后,他们抓紧时间干一些简单的农活,直到天黑。吃过晚饭,他们再准备第二天的课……就这样,寒暑往来,周而复始,夫妻俩一直这样坚持着。直到2009年,廖占福调到了山的那一边,与妻子各自撑起一所学校。

  3.小山村走出30多名大学生 夫妻俩无悔清贫

  从当上代课老师的那天起,张兴琼已经教了35年书,廖占富也已经有27年工龄。眼看着离开村小的老师一个个在外面干得风生水起,两人为啥没有离开?

  在代课的岁月里,廖老师的工资从四十元、百来元涨到五百多元,这对于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来说,依然很困难。一月的工资连一包化肥都买不到,无数同窗好友一次又一次劝他外出务工。很多人问他是否后悔当年留下来的决定,一位老校长也曾半带训斥地说:“你那个脑袋,就只晓得A、B、C,那点儿工资够哪一头嘛,你那么好的条件,何必非掉死在一棵树上呢?”

  其实,夫妻俩也考虑过辞职打工。那是在2009年。那一年,女儿考上大学,儿子在读初中,他俩的工资根本付不起学费。张兴琼急得直掉泪:“算上扫盲班,村里我教过三代人,我却供不起自己儿女读书。”村民们知道了消息,都来劝说、挽留,他们也陷入了两难。“2009年之前,根本没想过要走出去,但2009年两个孩子要读书,钱不够,我就去了上海打工。当建筑工人每天有400块,孩子他妈当清洁工月薪也有两千多。当时真地曾经想过不回来了。”可终究还是放不下学生们,廖占富和张兴琼的根早已深深扎在了大巴山深处的小村庄。

  每天放学,孩子们列队解散时都会用甜甜的童音向老师道别:“bye bye!”最让廖占富惊讶的是,二年级的学生知道秋季要转到中心校了,考完试居然送来不少“礼物”,那都是孩子们自己做的小纸船、千纸鹤、卡片……这是孩子们的心意,在廖占富心里,这比什么都要珍贵。

  廖占富和张兴琼跟学生们在一起。图片来源:四川文明网

  “我们家三代人都是张老师教出来的。”“永安学区有八所中心校,听说是四村(火天岗村)出来的,这些学校都抢着要。”村民们提起这所“夫妻小学”,言语间满是自豪。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曾经一个高中生都找不到的小村子,已经走出了三十多名大学生,有17人考上公务员。

  朴实的村民还用行动表达着对老师的尊重。年底,杀过年猪了,一定会请他们去吃一顿杀猪酒,再执拗地送一块猪腿肉。隔三岔五,村民还会砍一捆最好的青杠木柴送到学校,给夫妻俩做饭用。要是碰上栽秧收谷,只要打一声招呼,“呼啦啦”就会来七八个家长,两亩水稻一天就能收完。张兴琼追着家长要给工钱,家长们生气地拒绝,“如果你要给钱,下次我就不来了!”

  孩子们的笑容和村民的感激,成了夫妻俩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我们要是走了,谁来教娃娃呢?”张兴琼说,“每当有人考上大学,家长带着学生给我们放鞭炮,就觉得一切都值了。”

  4.夫妻二人隔山相望 各自撑起一所学校

  2009年,县里组织了公办教师资格考试,廖占富以优异成绩通过,成了公办教师,工资也上调到每月两千多元。这一年,他离开了火天岗村小,独自撑起了与火天岗村小隔山相望的庙子梁村小,与妻子各自撑起了一所学校。

  按规定,廖占富成为公办教师后,可以优先选择学校,当时也有县城学校想调他。但最终,他没有选择去县城,而是选择了留在和火天岗村小隔山相望的庙子梁村小。“这里唯一的代课老师又走了,10多名学生没人教。”“这下火天岗村小就靠你一个人了,我不去,那边的学生就没学上了。”廖占富安慰张兴琼。

  廖占富和石庙子村小的孩子们合影。图片来源:四川文明网

  廖占富教学生一边打节拍一边唱歌。图片来源:四川文明网

  现在,火天岗村小有21名学生,石庙子村小有13名学生,都是小学低年级段。廖占富和张兴琼“一人一校”,要负责语、数、外、音、体、美和安全健康教育等教学内容。“这些课程都要开的,别的学校学生学什么,我们一样不会少。”廖老师说。

  庙子梁离家太远,廖占富每隔几天才回来一次,家务活几乎都落在张兴琼身上。但她最牵挂的还是山那边的丈夫,“‘小伙子’犟得很,感冒了从不吃药,每次都是我给他打针。现在他一个人,要是病了哪个管呢?”有一年冬天,山里突降大雪,廖占富把学生送走,回到家已是晚上11点,但妻子还没回来。他找来火把,又往火天岗小学走,走到半路发现妻子正坐在雪地里,原来是送学生回家摔伤了脚。夫妻俩在雪地里抱头痛哭。更多的时候,廖占富因为下雨送学生回家或者辅导学生放学晚了,不得不住在学校里。

  放在教室里的电视机因为接收器坏了成了摆设。山里寂静的夜晚,他就偎在床头看看书或者备课。在庙子梁的日子里,家里的担子都落在了妻子身上,“她这几年记忆力退化得特别快,就是累的!”廖占富对此充满内疚。孤单的时候,他们也会给对方打电话。有一次张兴琼在电话里说,“你不在这儿,我一点也不习惯!”这几乎是他听过的最温柔的话。

  她不知道,他会常常站在教室外,远眺她的方向,“隔了这么远,我觉得还是能听得见她给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廖占富说。

  时光荏苒,50多岁的张兴琼脸上已布满了皱纹,廖占富也已不再年轻。他们把一个个孩子送出大山,送到外面的世界,也用爱心改变着小山村的面貌。夫妻俩依旧忙碌在乡村教师教育的第一线,如同火天岗村小学门前的柳树,默默垂着叶的绿荫,诠释无怨无悔的教育情怀。

  (本网根据《读书声里,他们隔山相望》、《中国好人榜:廖占富 张兴琼》、《30多年坚守 只为了山里孩子》、《廖占富、张兴琼:“夫妻小学”托起大山深处明天的希望》、《最美夫妻教师 读书声里隔山守望》、《托起大山里的希望 他在这头,她在那头》、《大山深处的红烛》等稿件综合。感谢四川文明网提供素材)

  编辑点评

  老师,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父母,是天性最爱孩子的人。廖占富和张兴琼,就是这样一对像父母一样深深爱着孩子的好老师。作为山村教师,他们为孩子们做的事情太多,已远远不是授课这样简单。洗衣、做饭、接送娃上下学……因为付出了太多,所以感情如此深厚。夫妻俩从年轻到白头,用坚持和真心滋养了这个小山村,让山里的孩子们有了实现梦想的机会,让大山深处有了文明的因子。他们是平凡的,容易满足的,却又无比伟大。孩子的爱和村民的尊重,让他们忘记了辛劳,忘记了暂时的穷困。感谢,深山里有你们;感谢,繁华的背后有你们。

责编:孙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