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安徽太湖县怎么啃下精准扶贫硬骨头?
吴岭村集中在山岭地带的光伏板
吴岭村扶贫干部向贫困户介绍种植茶叶的经验
红星村村集体猕猴桃种植基地
红星村扶贫干部指导当地农户培育猕猴桃树苗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随着扶贫工作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深度贫困地区已成精准扶贫的“坚中之坚”。对于扶贫干部来说,贫困地区脱贫工作没有固定模式能够复制,也没有任何捷径可以包抄。近日,记者深入安庆太湖县红星村、吴岭村,探访扶贫队如何在基层泥土中精准挖掘出致穷致困的关键因子,找寻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路子。
回头看、大走访 精准扶贫有针对
冬日的太湖县小汤镇红星村阳光明媚,一行人沿羊肠小道走村串户,与乡亲们亲切交谈。一时间,宁静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
“扶贫队又来走村调研啦,我得把最近卖牛的事情和他们说说。”红星村的村民詹德华喜笑颜开,在驻村扶贫队的帮助下,9月份他卖出了两头牛,获得了1万2千元的收入,相比之前,发展养牛业的他有能力支付孩子的学费了。
从2014年建档立卡至今,红星村脱贫攻坚的冬天已去,脱贫致富的春天正在到来。为使精准扶贫工作播好种子,安徽省委组织部定期选派三名干部担任红星村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副队长和扶贫专干助推脱贫工作,而回头看、大走访就是他们的第一要务。
“你们家具体的致贫原因是什么”、“有关扶贫的政策了解吗”、“在扶贫队的帮扶下还有哪些困难”,带着这些问题,驻村扶贫工作队一直奔走在扶贫第一线。
“如今,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产业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也在不断地开展中。”红星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方志金表示,目前全村尚未脱贫的在册贫困户还有78户187人,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对每一户都进行了走访调研,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让精准扶贫落到实处。
10公里、2万步.......这些数字记录了每个驻村扶贫干部每天的工作常态,只有深入基层,与百姓打成一片,才能为扶贫工作带来成效。
“59岁的张金火患有哮喘不能干重活,那可以安排他去茶园帮忙;因丈夫去世而独自打工的张雪莲,可以在教育扶贫上帮助她解决孩子们上学的问题;57岁的吴和珠因出车祸导致脚骨断裂,可以建议他就近就医,享受‘315’、‘180’健康政策......”在太湖县汤泉乡吴岭村,每个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以及解决办法都被写在了档案中,也印刻在每个扶贫干部的心里。
“通组公路硬化到家门口、对危房进行改造,美丽乡村在建设,虽然外在的条件变好了,但剩下的贫困户因不同的原因仍挣扎在贫困线的边缘。”吴岭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赵锋告诉记者,2017年4月底,作为第6批派驻的扶贫干部,扶贫队与村里的47户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因户施策,对“症”下“药”,实现了贫困户结对帮扶的全覆盖。
拔穷根、善造血 产业扶贫有良方
上午10点左右,红星村的村民叶留城正在猕猴桃地里锄草。43岁的他原本在浙江务工,得知村里产业扶贫政策好,同时要照顾生病的妻子,他便选择回到了村里。“我通过小额贷款加入猕猴桃合作社,每年可分红3000元左右,在种植地务工每天又可以得到100元。外加土地流转、光伏发电、养殖业的收益,每年固定有4万元左右的收入。”叶留城说。
无资金、无技术、无门路,这是许多贫困劳动力难以摘去“贫困帽”的重要原因。而在红星村,土地扭转费、小额贷款、种苗免费发放、技术培训、合作社分红、基地务工等扶贫政策,让越来越多的“叶留城”们回到家乡,脱离贫困。
目前,红星村与龙头企业合作,通过能人带动、基地示范,村集体建立了300亩猕猴桃种植基地,引导农户与企业建立猕猴桃种植基地150亩。同时,成立了猕猴桃种植合作社,建立“村社一体+企业+基地+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村集体用农发财政资金斥资入股,贫困户参与合作社受益分红。
“我们村海拔高,土壤成弱酸性,而山区交通运输成本高,很适合高附加值的猕猴桃种植。”方志金对产业扶贫的政策信心满满,就猕猴桃种植一项预计村集体年增收15万元,户均年增收8000元。同时,红星村农业产业已形成了猕猴桃、苗木花卉、高山蔬菜、土鸡牛羊四大板块,“村集体收入也有了四方面的稳定来源。”
发展性扶贫,打破了扶贫的边界,将扶贫给钱演化为扶贫给“路”、扶贫给“技”、扶贫给“志”。在汤泉乡吴岭村,大力发展村级支柱产业,经济实体(茶厂、光伏、种养殖业等)发展初见成效,经营性收入逐年递增。
“24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在11月上旬已并网发电。茶叶种植,菊花种植项目前期已与龙头企业进行了对接,土地流转协议已部分签订,复垦机械已到场作业,300亩茶叶和50亩菊花种植计划有望在明春实现。贫困户散养黑山猪项目已提上议事日程,产、供、销基本思路已形成,产业规模已确定并将在循序渐进中推进实施。”谈到产业扶贫,赵锋很是振奋。每天,他都到新建的茶厂,督促监督进度,以确保年内完成附属设施建设和加工设备安装,年后调试,确保新茶季节加工运行。
“缺技术,我们就找来种植专家;缺资金,我们就申请扶贫贴息贷款。”赵锋表示,产业扶贫引领贫困户发掘自身的价值,让他们找到自信,走上自力更生的光明大道。
转思想、树信心 精神扶贫有效果
今年5月,吴岭村村民李进宜守着自家的土地不愿意搬迁流转,眼见他家岌岌可危的旧房子,赵锋很是捉急,扶贫工作中有成就更有难处。
“村民都穷怕了,猛然上项目显然不行。要得到百姓支持,先要给百姓信心。”于是,赵锋利用自身懂政策的优势,磨嘴皮子加跑腿,还找到了原村委会主任,两人先后15次上门走访,才最终说服了李进宜搬到了政府新建的安置房,并让他加入了当地的茶叶合作社。
物质生活的贫困需要帮扶,精神扶贫更不能忽视。在帮扶过程中,吴岭村党员干部积极向贫困户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指示和讲话精神,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向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更从精神上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彻底扭转了部分群众落后的思想意识。
“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整合为一个工作整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争取2018年实现全村出列。”赵锋告诉记者,近期吴岭村加强培训,组织了“扶贫十大政策专题培训”两次、组织扶贫政策有奖问答一次。以培训为抓手,提升贫困户对政策知晓度,增强了产业发展信心。
在扶贫一线,党员干部还要善作群众工作的传统优势,走进群众,拉近距离,以心交心。并进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模式,才能让百姓从心底里愿意跟着干,让一切好的政策和项目更好更快地落地生根。
“2017年是红星村整村脱贫出列年,我们坚持将‘支部建在产业上’,围绕猕猴桃种植、花卉苗木种植、高山蔬菜种植等产业设置4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每个支部发展一个产业,每个党小组承领一个项目,以党建凝聚民心,引领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方志金表示,群众主动作为,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等靠要”思想,树立主体意识,自觉参与到精准扶贫中来,从思想的“惰性”中解放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奔小康。
扶贫工作任重道远,还需不断探索总结经验。“目前,太湖县仍有未脱贫人口2.2万户6.1万人,我们未来将以‘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为主线,加大扶贫财政投入,让重点扶贫项目向山区倾斜,并以产业扶贫作为长远脱贫攻坚的主抓手。”太湖县副县长彭林告诉记者,“我们仍有着必胜的信心和啃硬骨头的决心,打好脱贫攻坚战!”(记者 王佳 史睿雯)
来源:中安在线 作者:王佳 史睿雯 编辑:毛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