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把校长老师当作最可敬的亲人
“把教育部门的同志当作最信赖的人,把校长老师当作最可敬的亲人。”在日前召开的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答辩会上,太和县委副书记、县长刘牧愚发自肺腑的一番话受到国家评估验收组的好评。
刘牧愚说,回首三年的创建历程,可以说是“累并快乐着”,但是我的感觉以快乐为主。老百姓看到了均衡发展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是物质变化,环境变化,最重要的是精神面貌的变化。以前学校淹没在一片衰败之中,现在越是偏远的地方,反差越强烈,最偏远的地方,最好的是学校。由此带来的精神面貌改变,社会舆论、社会效应、社会形象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也看到了太和教育的未来。推进教育均衡是政府最重要的职责,是最大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政府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近年来,我们县抓这个工作是举全县之力,一以贯之,坚定不移的抓这项工作。
刘牧愚指出,在现阶段的太和,要做到教育均衡,不是能力问题,而是认识问题。只要想做到,就一定能做到。我对教育均衡的理解包括八个方面:理念上的均衡,就是涉及到起点的东西,涉及对每个孩子负责任,这是认识问题;地域上的均衡,学校的规划布点、布局问题;师资上的均衡,这是均衡的核心,2013年以来我县补充教师1766人,其中1463人分配到偏僻薄弱学校,占总量的83%,同时又通过教师的交流,走教、支教等方式,教师交流比例10.7%;管理上的均衡,办好学校最关键的是需要有一支过硬的校长队伍,为促进管理均衡我们有两个主要做法,组建教育集团,用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加强校长轮岗交流;设施配置上的均衡,这个方面我们的投入达到两个多亿,每所学校都是标准化学校;生源上的均衡,这是一种结果式的均衡。硬件均衡了,师资补充了,管理跟上了,我们在政策上设计均衡,像我们的三残儿童入学率93.5%,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公办学校接收率达到86%;动态的均衡,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式的,而是向好的看齐,用问题导向、短板思维来看待教育均衡。均衡是动态的,均衡也永远不是绝对的平均,需要一个比学赶超的过程。均衡一方面坚持两点论,同时也坚持重点论,要发挥名校的带动作用。均衡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并不是建了多少学校,搞了多少运动场,买了多少设备,就可以一蹴而就的;优质的均衡。教育均衡需要由低层次的均衡、外在的均衡向高层次的、深层次的内涵式的均衡转变,由硬件的、场所的到师德师风、学风的演进,这个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刘牧愚介绍,把教育部门的同志当作最信赖的人。说白了,我们就是按照他们的要求做,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地给地,要开会给你开会,要调度给你调度,你说到的我都做到,他们的工作就完成的更加出色。我们几任县长都是一以贯之,这就是给予我们对教育均衡的认识,均衡教育是政府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我们在创建教育均衡的过程中,创造了太和速度,创造了太和模式,我们这几年的建设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有目共睹,有一系列的数字可以看出来:2013年以来,教育投入将近18个亿,县财政投入14.33亿,已经建成55万平方的学校教学楼,其中城区是12万平方,农村是43万平方,今年在建的有22万平方,17年要建的22.6万平方,总共百万平方,已经建成的50度万平方,用的是太和速度。把校长老师当作最可敬的亲人。我们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真正在真金白银提高教师待遇,一年拿出来4680万。乡村教师待遇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偏远乡镇每月90元,第二阶段,前几年给200到500块钱,所有的乡镇事业单位都有,第三个阶段,今年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县三个层次,二类乡镇400元,三类乡镇1000元,在这400和1000当中又有区别,偏远乡镇的偏远学校最高可以拿到1300元。老师的周转房、食堂、职称评定都向基层倾斜。把教育督导、督学、督政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抓手。我们实行的是双线两级双保制,县四套班子包乡镇,教育部门包学校。教育督导督学,和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年度考核结合在一起,这比单纯的督导压力就更大,分量更重;设立了36个督学责任区,有136专兼职的督导人员,每年拿出35万的工作经费保障工作的良好开展;责任督学有明确的工作职责;督导督学注重形成合力,既督导学校的建设、管理、也督办一些民生工程;注重运用督导结果的综合运用。(韩笑 特约通讯员:代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