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三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2013年12月,在四川凉山峡谷中的西昌卫星发射场,太和县第三中学少年科学院的18名师生,和来自全国近百名航天科技爱好者一起,参观了基地航天展馆长征三号火箭实体、奔月楼、嫦娥一号奔月模型、太空返回舱等,并观看了嫦娥三号发射。参与本次发射任务的科学家还为大家讲解了“嫦娥工程”的相关知识,同学们在接受航天科技教育的同时,更深刻地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洗礼。
近年来,太和三中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扎实开展了诸多形式、内容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活动,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多年来的一线教学工作经历让李铁校长坚信,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育事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我对老师们说,你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要时刻问自己两个问题: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孩子,那我应该怎么做?”太和三中坚持用科学的思想设计活动,以多彩的活动培养特长,形成了以家校联合、师资培训作为保障,文化教育、科普教育多方面共同发展的办学特色。
文化教育:“以文化立根,提升办学品位”
文化立校是学校发展的最高追求。李铁告诉我们:“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鉴定一所学校好与坏的重要指标。太和三中秉持‘以文化立根’的理念,来提升办学品位。”多年来,太和三中一直积极推进艺术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学校于2004年就开通了校园网站,是太和县第一所开通校园网站的初中。经过十年的发展,太和三中校园网已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重要窗口。校园网分类层次清晰,图文并茂,设置了学校资讯、德育工作、教育教学、党建园地、学生天地、校务公开、软件下载、视频点播、同学录、软件下载等多个栏目。结合学校的自身特点,网站上还开辟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专题栏目,如“家长学校”版块,目的是为家庭和学校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师生互动”板块,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对学生的网上答疑解难提供便利。以及“校本资源”板块,包含了学校老师出版的个人文集、结集出版的校报精品以及教师教育教学论文集等。如今,校园网络已覆盖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普通教室、图书室等场所。
除此之外,太和三中的诗词教育也堪称学校文化教育的一大亮点。腹有诗书气自华,青少年阶段是诗词教育的最佳时机。太和三中力将诗词教育与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以诗育德、以诗启智、以诗塑美,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据了解,学校每学期都会定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每周一的第一节课为经典诵读课,引导学生积极诵读,积累包括诗词在内经典美文素材。除此之外,每个班级都建有诗词兴趣小组,定期组织赏诗、诵诗,作诗。
学生会读诗、会写诗,学校还为学生的诗词评析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太和三中椿芽文学社成立于1997年,同年《椿芽》报创刊,迄今已发展会员一千多名。它以其清纯自然、健康向上的内容和不拘一格、鲜活精炼的风格陶冶了广大学生,在丰富校园诗词文化,发现和培养诗词新人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每期报纸都有若干师生的诗词作品,有古体诗,也有现代诗。其中有数十篇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去年学校又出版了《椿芽》作品集萃《花儿开放的声音》两卷,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篇幅均为诗词作品。师生的成绩得到肯定,创作热情空前高涨,学校也因此掀起新一轮的诗词学习热潮。
科技教育:“实践活动方是教育的载体”
2014年7月,当同年龄段学生正奔波于各个暑期兴趣班、补课课堂时,初二年级学生刘浩阳正为马上要参加的安徽省航海、车辆、建筑模型锦标赛而做准备。从航模的选材、制作到实验操作,所有的筹备工作,浩阳干起来都乐在其中。“看着自己制作的航天模型能够试飞成功,那一刻我才真正体会到了自己动手的乐趣和喜悦,这些都是从书本中无法获得的东西,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
为了把“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太和三中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率先推出了科技创新教育模式,目的即在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根据历史上的素质教育教学经验与成果,学校于2012年秋季,对初中课程进行了大胆改革,改初中“综合实践”课程为“科学”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和探究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课程主要包括发明创造、科学探究、科学调查等内容。在课上,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自己选题,亲自研究自己喜欢的“身边的科学”、探究真正的“未知领域的奥秘”。
李铁深知,“实践活动方是教育的载体”。除了在课程内容有所创新之外,太和三中还为学生们“烹饪”了一份份科技实践活动的盛宴。据了解,2012年5月时,太和三中就与中国少年科学院签订了长期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小院士培养计划》协议,成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在安徽的“优秀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结合太和三中的实际情况,学校有机会共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以及各科研场馆和专家等优势资源,为学生们开展相关科技实践活动打开了一扇大门。学校连年组队参加了安徽省青少年航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大赛、全国校园发明创意大赛、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评比活动、中国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活动,硕果累累。学生的科技发明成果,已经有23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受理. 11项通过审核,获得了专利证书。
在23项专利证书中,初三年级学生陈晨所发明的可变焦凸凹透镜显得格外出众。陈晨的想法源于物理课上老师所使用的各种凸透镜。通过实验课,陈晨认识到凸透镜的焦距受其镜面曲度的影响,但现有的凸透镜多为玻璃制品,外形固定,焦距固定,不可变焦,于是产生想法,能否发明一个焦距可变的凸透镜?他大胆开始了可变焦凸凹透镜的设计。在研制过程中,陈晨查询资料,咨询专业人员,最终决定使用硅胶膜材料,但在粘接过程中尝试了各种强力粘胶,都以失败告终。至此,陈晨几乎就要放弃,老师鼓励她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失败也是收获。在老师的引导下,陈晨观察到高楼落水管挂钩式半环束节的固定方法,激发灵感,几经实验,终获成功。
陈晨告诉我们,整个研制过程,是她在科学探究路上的一次完美旅行,学习了不少知识,认识了不少材料和粘接技术,掌握了很多实用的技能,而这些都远不是书本所能给予的。负责学生科技研发项目的张刚老师告诉我们:“其实孩子们的创意想法都是无限的,关键是需要正确的指引和向导。多数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并不会影响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不会降低他们的应试能力;相反,科技创新的锻炼,促进了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开发。学有所用,创新促学,方能全面发展,相得益彰。”
家校联合:“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家长们的赞同、认可与配合可谓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李铁看来,家庭教育的质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力邀家长成为学校教育坚实的后盾,只有家校联合,才能共同托起孩子的明天。”为此,太和三中专门开设了家长学校课堂,成为学校推行家庭教育一种稳定的、常态化的组织形式,每次开课都会受到广大家长的普遍关注和积极参与,并产生了良好效果。每学期伊始,李铁校长都会亲自对新生家长进行轮训,从学校办学理念的释义、育人思想的解说,到教育内涵、基础教育本质的揭示,科学实施家庭教育新法的传授,每次都给家长们以耳目一新的精神洗礼。在每学期中间,学校又开设了各年级、班级组织的分散的家教课程。家长学校的开办使得学校的家教工作步入稳定、可控的轨道。因工作富有成效,太和三中家长学校在2005年就被冠以“安徽省家教名校”的荣誉称号。
除此之外,太和三中还于2012年3月起在阜阳市策划开展了“校园开放日”活动,让家长亲历学校教育,感受学校教育工作和孩子们受教育的历程。活动期间,家长们可以进班听课,和孩子们共上一节课,体味学生课堂学习活动,感受教师育人工作甘苦;可以到各科室、教师办公室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相关领导、老师进行咨询和探讨;可以参加家教论坛,与学校领导、专家、老师互动,围绕孩子健康成长的话题展开多方面深入的交流。“校园开放日”期间,家长们也可以填写反馈意见表,及时反馈信息,为学校收集完善校园管理的宝贵意见和建议提供了一个良好平台。
太和三中初二年级学生张浩的妈妈对此颇有感触。孩子刚入初中时,一心望子成龙的张妈妈总是喜欢拿小张浩的成绩和别的孩子比,每当孩子考试成绩欠佳之时,也总是母子关系陷入冰点的时刻。张妈妈对此很是苦恼,自己的一片苦心却不为孩子所理解,孩子越来越叛逆,经常旷课逃学,沉迷网络,成绩一落千丈。学校老师了解情况后,便邀请张妈妈来校参加家长学校活动和相关专题讲座,经过专家的提点和建议,张妈妈逐渐掌握了与孩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改变了自己一贯以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孩子内心世界很丰富,我们需要走进孩子,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而不是一味站在自身立场,让孩子这样做那样做。这是我在家长学校里学到的最宝贵的经验。”一年后的张妈妈早已对教育孩子这件事儿驾轻就熟,小张浩也不再逃避学习,逃避考试,逃避父母,在学校老师的鼓励下,他还参加了2013年安徽省青少年航空模型锦标赛,并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面对孩子的改变,张妈妈不由得感叹:“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沟通的父母。感谢三中在家校联合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师资培训:“为学校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师资力量的培训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关键所在。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是一个学校生命力强弱的重要体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太和三中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太和三中专门开展了教师读书活动,为老师们购买了一系列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强化教师的课改理念,并组织教师撰写学习心得,引导教师学以致用。为构建一个良好的读书交流环境,李铁校长还在学校里专门开设了一间咖啡屋,课余时间,老师们可以在咖啡屋里交流心得,阅读书籍,陶冶心性。除此之外,学校每年还会定期邀请专家来校讲学,这两年,三中先后邀请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顾晓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赵勤、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发改委新兴产业首席科学家崔伟宏、全国特级教师王常春、闫龙博士等多名专家来校讲学。学校还外派教师学习,开拓视野,改变观念,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为课堂教学改革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太和三中注重通过加强组织建设,为校本教研提供制度保证。依据实际情况,按照学科特点,全校整体布局,统一规划,建成了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物理组、化学组、生物组、政治组、历史组、地理组、艺体组等十大教研活动主体。同时语文、数学、英语分三个年级各自建立三个备课组,政治、历史、物理分别建立两个备课组。各学科的集体备课时间、地点都有固定安排,同组成员集合在一起进行集体备课,每次活动内容必须有“主题发言”“课题研究”“问题讨论”这三个固定板块。教研组活动除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要做好活动记录外,每一位教师都要有教研组活动记录。同时,为了随时解决课改中所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各备课组还常常打破时空界限,进行即时交流。这对于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个教研组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了竞争意识,首先是各教研组争先申报市、县优秀教研组,而后是各组成员积极申报市、县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接着还有各组成员参加各级优质课、教案编写、课件制作的评比等。在以上活动中,各个教研组的合作气氛都很浓,大家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在合作中竞争,在合作中共同成长是每个教研组的目标。个人成长的同时,教研组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壮大,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