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全局 点对点 惠民生——安徽省大面积开展厅市合作、共促民政事业发展掠影
自2010年9月部省协议签订至今年年底,安徽省民政厅先后与全省13个市签订了厅市合作协议,在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社会建设、充分发挥民政工作在安徽社会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基础和服务作用。同时在推进民政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和理念、方式、手段现代化,探索建设现代民政新途径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理念之变——采取顶层设计、政策创制的方式,才能整合政府各相关职能资源,变民政一家单打独斗为合力推进民政事业。
“前几年,儿子儿媳身患癌症相继去世。我一直担心:体弱多病的我不在了,孩子咋办?现在好了,自从2011年孩子每月领到600元的生活保障费后,我放心了,死了也能闭眼”。 家住长丰县杨庙镇孔岗村油房组张存露奶奶欣慰地说。
张奶奶的担忧只是安徽省当时数以万计孤儿监护人的共同心声。
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意见》出台,紧接着 2011年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的通知》,给全省孤儿带来了福音。
无独有偶。2013年,安徽省民政厅关于流浪乞讨救助工作调研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批示后,全省56个县级救助站列入省级民生工程;以减少管理层级、缩短服务半径、增加服务密度、拓展服务内容为改革方向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自铜陵率先施行后,已正在全省逐步推广……
“无论是孤儿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还是铜陵市社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等,都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大事。这些事是民政的事,但不是民政一家能解决的,它涉及许多部门。如果我们每年把这些救助数据向相关部门汇报、找救助资金,解决福利院的土地等一系列问题,不仅费时,而且不靠谱。通过文件固化这种形式,进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案头,对解决相关问题就容易得多。现在彻底解决孤儿救助工作,就是佐证”。安徽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吴旭军坦言。
资料显示,自2010年至2014年,安徽省以省政府或以省委、省政府两办名义、民政厅或联合其他部门出台约150件左右的规范性文件、政府规章,特别是将2012年、2013年确定为安徽民政“规划政策创制年”和“政策创制推进年”后,省民政厅和16个市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基本实现了创制工作从“游离的工作任务”到“自觉的工作方法”的转变,先后出台了各类规范性文件300多件,为安徽民政融入全省工作大局,奠定了坚强的基石。
手段之变——对民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薄弱的市,有针对性的点对点进行资金和项目支持,全省2.93亿资金和3335个项目在各地落地生根。
“两年前,先是不了解救助政策,后来到原乡政府虽了解到救助政策,因住在农村,距县城较远,不知道县民政局大门朝哪开,来回也得不少路费;即使找到民政局,能不能办心里还是没底。2009年初,在家门口成立的青阳县蓉城镇民政事务所后,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按照政策,为我办理了城镇低保和大病救助,挽救了我的家庭”。身患尿毒症,家住青阳县蓉城镇杨冲村村民章权有每每回忆此事,仍心存感激。
“2009年8月,池州市在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办事处成立的53家民政事务所,更好地承办民生事务,及时解决了群众所急、所盼、所需,此举在全省首开先河,深得民心”。池州市民政局局长姚五建说。
省民政厅以池州市基层民政机构建设为突破口,以典型示范为带动,开辟民政基层建设的新路径,吹响了民政基层基础项目建设的号角。为响应省委、省政府加大皖江示范区建设力度要求,大力支持皖北地区发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截至2014年11月,省民政厅先后与池州、芜湖、铜陵、宣城、马鞍山、滁州、宿州、亳州、阜阳、安庆、六安、淮北、合肥等13个市,从不同方面、有针对性地签订了推进民政事业发展厅市合作战略协议。
谈到框架协议的重要性,宿州市民政局办公室主任蔡先德是这样描述的:“2012年前我市由于财力等多种因素,乡镇民政所是个空白,民政事务都是乡镇工作人员代管,民政工作很难开展。自从签订了这个协议后,仅2012-2014年,各级政府用于基层民政所建设的经费先后投入3700万余元,这在以前是很难想像的”。据了解,为有力保障民政所正常办公需要,该市各县区按照民政服务对象每人20元的标准拨付工作经费。灵璧县财政2014年拨付民政所办公经费80万元。目前,全市106个乡镇(街道)通过新建、改建、购置方式,按照‘四有’(有阵地、有人员、有资金、有制度)标准,完成民政事务所建设102个,投入使用87个,配备副科级所长12名,充实工作人员448名。
“这样大手笔勾画、大资金投入基层民政所建设,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支持,对于我们这个欠发达的发展中城市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确保2014年底前各乡镇(街道)全部建立集社会救助、医疗救助、优抚安置、慈善救助、殡改等“一站式”救助服务大厅,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保障效能”。 宿州市民政局局长黄健说。
“从2011年起,省厅和宣城市建立战略框架协议后,我市的基层民政所建设也在当年陆续建成;与此同时,省厅从省级留用的福彩公益金中,连续三年,每年支持我市1000万元,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宣城市民政局局长曹国宏同样感慨。
资金支持是省厅和各市建立框架协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省民政厅规划财务处提供的数据,自2010年至2014年11月,省厅从省本级福彩公益金投入13个市的资金就达2.93亿;此外,30所市级光荣院标准化建设、 34752座散葬烈士墓和377处烈士纪念设施的迁建和保护工作、78个县级救助站项目、精心打造的66个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示范城区、示范街道和示范社区等遍布全省的3335个项目设施,无疑民政人“把每一分财政资金花在刀刃上,把民生工程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的宗旨得到有力注脚。
方式之变——以改革创新为主题,着力深化社会管理与服务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激活市场活力。
“滨湖欣园小区是一个回迁安置小区,5708户居民分别来自烟墩、三十庙等10个村,邻里之间互不熟悉,邻里关系需要重建。我们开展‘呱呱烟墩’口述历史活动,就是充分利用居民的情感需求、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项目提供的“呱蛋”平台,由专家制定选题,按照每月一个专题,根据需要和资源,邀请退休教师、小区居民等‘有故事’ 的老年人参加,鼓励其他老年居民旁听或讨论。同时,还将根据“呱蛋”中搜集的资料,挖掘整理烟墩本地民俗文化,趣闻轶事、民间掌故、历史变迁等本地历史文化资料,制作系列专辑”。滨湖欣园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叶杰伟介绍说。
“呱呱烟墩”公益项目只是包河区成功入选的35个社会组织共计40个公益资助项目的其中之一。“2013年12月,包河区政府确立了‘政府主导、专业组织承接、实施第三方评估’的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包河区民政局局长蔡芳说。
为呼应《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社会组织改革发展意见》,早在2012年,安徽省改革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除政治法律类、宗教类社会组织和境外非政府组织在皖代表机构等外,其他各类社会组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由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实行直接登记,并履行管理职能。铜陵市是安徽省率先施行的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工作,2014年仅市本级安排的购买服务资金就达7300万元。合肥、淮北、亳州、蚌埠、滁州、六安、马鞍山、宣城、黄山、广德等10个市(省直管县)制定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具体办法。铜陵、黄山、滁州等3个市已制定或正在研究制定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和购买服务资质的认定办法。
截至目前,全省直接登记社会组织1546个(其中省级61个,市级534个,县级951个),比2013年底增长875个,增长率130%。2013年以来,各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达到487项,各级政府向作为首要承接主体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达到245项,总资金2.3亿元,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支持。(中国社会报安徽记者站 李登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