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划浆开大船——舒城县庐镇乡大桥村扶贫攻坚纪实

16.06.2016  10:35

      宽敞的油渣路如黑龙般蜿蜒起伏。大道两旁,新装的太阳能路灯一个接着一个,如亭亭玉立的少女。除险后的水口岩水库波光粼粼,大坝整修一新,溢洪道隐没在山中。一排排蓝色的太阳能电池板坐落在山坳中,在青山绿水的衬托下格外亮眼。山上绿色铺满的油茶林、板栗树;山脚,农家小楼整齐划一,古朴的农庄错落有致,鸡儿鸭儿追逐觅食。清澈的小河里,鱼儿悠然的游着……近日,笔者走进舒城县庐镇乡大桥村的土地,一幅充满朝气、生机盎然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2014年,大桥村被确立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县发改委、县移动公司扶贫工作组进驻大桥村,开展对口扶贫工作。

      一年多来,县发改委充分运用自身行业特长和优势,带着感情与责任,对大桥村实施精准扶贫。党组书记、主任张前敏多次深入大桥村调研,部署和检查扶贫工作,其他领导也深入大桥村,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党员干部则开展形式多样的结对帮扶。先后筹措帮扶资金175多万元,在基础设施、发展产业、帮扶贫困户、保障民生等方面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圆满实现了年初确定的扶贫目标,各项扶贫考核指标在庐镇乡的帮扶单位中位列前茅,2015年大桥村被乡党委、政府授予“扶贫攻坚第一名”称号,大桥村因此实现华丽蜕变。

      深入调研治水患

      大桥村和桐城市接壤,下辖18个自然村,420户1443人。距淮南、安庆、合肥三市均为240里,清初,庐镇乡为兵家必争之地,大桥村老关岭是唯一通道,至今山脚石道上仍有独轮战车轮的凹印,因小河相阻,行人不便,盛氏兄弟出资请匠人在河上修筑一石拱桥,后人刻碑纪念,将地名改为大桥。

      贫困,就像人得了病。扶贫就像中医看病,先号脉、查病因、去病灶。

      工作组驻村后,第一件事就是走家串户,遍访村民,深入了解大桥村的现状、困难和群众诉求,与村民、村两委干部分析大桥村贫困的原因,探讨脱贫的办法和措施。

      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工作组深深感到大桥村水利设施落后,水口岩水库年久失修,“遇水怕、缺水旱、饮水难”的短板问题,是制约大桥村发展的重要因素、致贫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群众长期盼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于是,工作组有针对性的制定了《大桥村扶贫开发三年总体规划》,把治理水患、补长短板作为扶贫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发改行业特长和优势,做好文章,同时把帮扶194户贫困户实现脱贫,以及实施村道硬底化建设、贫困户泥砖房改造等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说干就干。工作组把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水口岩水库除险问题,作为治理水患的突破口,筹资178万元进行整治。

      工作组四处奔走,多方协调,先后组织水电部门勘测、设计,组织施工人员进场开展治理……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就完成了水口岩水库的排洪渠的清淤、清违、清障、拓宽和护岸加固工作,解决了群众梦寐以求盼望解决的水库不能蓄水,大坝渗漏、隘洪道不畅的险情。

      据在大桥村桦树树陈立兵回忆,“水口岩水库隘洪道不畅,因多年得不到整治,每逢大雨就会出现严重内涝,洪水可以轻易地把我们的道路冲毁,大坝渗漏,下雨又怕断坝。现在隘洪道穿山走,大坝加固好了,我们就放心了。

      长湾组组长黄景志说:过去我们每家都备有一大堆防洪应急沙包,洪水来临时,可以拦洪水、保公路。山洞打通后,公路不怕洪水了,沙包也派不上用场了,多谢政府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水口岩水库除险初战告捷后,工作组乘势而上,争取市发改委应急项目资金支持,投入资金20万元整治农田排干渠道,先后整治干渠2条,长1.5公里;支渠3条,长1公里;维修加固拦河坝1座,有效解决65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18个自然村近300户饮水安全工程,已列入规划,村民用上“放心水,方便水”为期不远。

      发展产业稳脱贫

      为了增加村民收入,两委和工作组通过多次调研论证后,决定发展种植业,引导村民发展“一村一品”产业,种植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茶叶、油茶,让村民通过发展产业增加经济收入。

      2015年初,在和平组建立百亩茶叶种植示范基地,由工作组负责种苗供应,扶持积极性高的农户种植茶叶,通过以点带面和建立激励机制,带动其他农户种植。

      在和平组种植示范基地看到,基地由一层层梯田组成,茶苗顺着山势生长,长势喜人,每棵茶苗己长高一尺左右不等。

      示范基地种植农户杨泽发告诉笔者,他在工作组的支持帮助下,已种茶叶23亩,3年后茶叶收入保守估计至少5000元以上,以后每年的产量将会进一步提高,收入也会成倍增加。

      为了增加茶叶的销路,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村两委通过多方努力,积极开展名优茶培训,挂靠乡茶叶协会,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帮助种茶大户兴办加工厂,建立稳定的收购、加工、销售和增收机制,保障种植效益,使农户、贫困户有稳定收益。

      由于示范基地的带动、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让群众看到种植茶叶带来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种植茶叶的群众越来越多。

  如今,种植茶叶的农户呈星火燎原之势,短短2年,全村种植的茶叶达150多亩,村里为此筹资20多万元,免费发放种苗1.8万株,肥料40吨。

    “发展种植业,符合当地实际,种植茶叶,门槛也很低,只要愿意,每个农户都可以种植,这对增加村民经济增收,拔掉穷根,实现脱贫致富,意义重大”,工作组负责人姚长来深有感触地说。

    在大力发展茶叶的同时,村里筹资23万元扶持油茶等产业,每年通过老林垦复、除蒙发展一批,通过新栽发展一批,使油茶成为铁杆庄稼。

      山岭组贫困户陈运文,听到村里扶持村民发展种植业,于是,他租了村集体农科田30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天麻。“如果顺利,我种的30亩天麻,每年收益可以达到3万元以上。”陈运文满怀信心地说。

    “昨天,电站发电320度,照这样,一年收入6万元的不成问题,我们可以‘脱壳’了”,程俊山书记说的“脱壳”是指村集体收入,以前,村集体经济为“”。在县发改委的协调争取下,信义光伏集团捐赠47万元,在山坳中建起了6组240块的光伏电板组成的60千瓦光伏电站,5月25日,随着一声闸响,光伏电站正式并入国家电网。年内,村里还准备用扶贫产业项目再建一座电站,为45户贫困户建家庭电站,届时,贫困户将享有稳定增收渠道,村集体每年会有“阳光收入”12万元。

      激活动力转观念

      为了增强大桥村的发展后劲,提高扶贫成效,在帮扶工作中既着眼解决当下的实际困难,又注重未来发展。把解决现实问题与未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尤其在文化教育、转变观念、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颇费苦心。

      扶贫先扶智,转变观念最重要。发改委和大桥村共建联合支部,机关党员帮助村党员转变观念,提升大桥村青少年的文化和技术水平,增强脱贫致富本领。筹集资助贫困户子女上大学4人,硬化县道到小学的道路,组织机关干部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为了转变村部分贫困户长期以来形成的“等、靠、要”等惰性思想和观念,激活他们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内生动力,村里改变过去扶贫“包打天下”的做法,采取“谁积极,先帮谁”的激励措施,推进扶贫各项工作的开展。在贫困户中开展比、学、赶、帮、超活动,看谁先脱贫,看谁先致富,把“五星农户”创建和扶贫攻坚紧密结合。每个自然村都渴望修一条硬化道路。村明确表态:一视同仁,可以采用相同的补助标准和办法,但不包办,组里也要筹资筹劳,并处理好用地纠纷等民事问题。

      回乡参加修路的村民陈定说,他在浙江打工多年,走惯了城里的沥青路,回到家乡后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腿泥,感到十分不便,做梦也想走上水泥。今年春节,他听村里说要实施畅通工程,当即决定就在家不走了,主动参与工程竟标,为圆自已多年的梦想出力。

      邻近的桐城市三义村群众很多亲戚在大桥村,看到大桥村一年完成到组道硬底化改造,很羡慕,纷纷向村干部提出要求,也要像大桥村一样,对村道进行硬底化改造。

      在激励机制的引导下,群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踊跃参加村道硬底化建设,资金不足,村民们捐资投劳整路基,占田、占地、占山场不讲补偿。目前,8条通向自然村的4000多米道路,全部开工建设。

    “众人划浆开大船”,群众的潜能是无穷的。村书记程俊山告诉笔者:采取激励机制,村道改造由“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目的是逐步转变群众“等、靠、要”思想观念,激活内生动力,这不仅对当下推动村道路改造,还是对未来致富奔康,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保障民生促和谐

      “过去一下雨,整个路上泥烂路滑,大坑小宕的,我们每人都有靴子,下雨穿。自从发改委工作组驻村后,路烂问题开始解决了,靴子也没用了,走路也方更了。”村文书盛祥水深有感触地说。

  盛祥水说的,是大桥村群众梦寐以求盼望解决的通组道路硬化问题,也是大桥村和县发改委扶贫驻村工作组为群众所办的众多实事之一,今年6月,借助以工贷赈和畅通项目契机,8条通往较大自然村庄的路硬化工程同时动工,到年底可实现组组通水泥组。

    “我现在已买了新农保,并住上做梦也不敢想的新砖房,感到很开心,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62岁的贫困户盛中兰含着泪花,向笔者说出他的肺腑之言。

      为了使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生活有保障,有病能得到救治,村两委和工作组通过多方协调和努力,先后使1423人参加新农合和1420人参加新农保,协助符合规定的51户家庭申请纳入享受国家低保政策对象;筹资13万元帮助贫困户完成危房改建。筹资2万元慰问低保户、五保户和困难党员44人次;为60岁以上老人免费开展健康检查,使困难家庭得到生活保障和减轻因病负担。

      同时,进一步加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筹资24万元实施村活动室改造工程,新建党员、村民活动中心、村民阅览室一等场所。投资50万元,新添变电台区,改造低压线路7公里,使200户用上了放心电。筹资万元安装盏路灯。使大桥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加大公共服务产品投入,加强基本保障,增加普惠民生,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对提高扶贫成效,促进社会和谐,意义重大。”乡党委书记张栋梁说。

      一朝面貌变,源于扶贫功。一年多的艰苦努力,大桥村山变水变人也变。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5514元,增加至2015年的6938元;贫困人口亦有2014年194户670人减少到目前的157户424人,村集体收入从零到有,可望实现10多万元,15户贫困户由破旧泥砖房搬进新居,大桥村人民走出贫困窝,踏上奔康路为期不远,让我们共同去拥抱大桥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 来源:舒城县庐镇乡信息站  作者:程舒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