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大湾村扶贫队长余静:大湾村脱贫了 我才能安心

25.05.2016  12:51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看着光伏发电的发电量,余静开心地笑了。

新安晚报 安徽网 ( www.ahwang.cn )讯 5月18日,记者在大别山里见到余静时,她正把前一天才学到的光伏扶贫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讲给村民汪能耀听。

这位走进深山快一年的“80 后”,是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前段时间习近平总书记到该村考察时,她许下承诺“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原本在县城工作的她,为何来到这个之前从未到过的山村,进村近一年,她又为村民做了些什么……

城里来的扶贫队长

上午8 点从合肥出发,一个半小时到金寨,从金寨到山里的大湾村,又花了一个多小时。但路上记者并没有闲着,而是不断与余静联系采访。跟她的约访并不容易,在电话里,余静总是很谦让,说“不要采访我,我工作很忙,其他村子里有不少做得比我好的,我可以把他们推荐给你。”

到了村子里,余静正在乡里开会,记者一直等到大概十一点半,终于见到了她。余静的形象与照片中不太一样,她有着清秀的五官,但与之不太“和谐”的,是黝黑的皮肤。而她讲起话来,快得更是让人插不上话。“这些都是在扶贫工作中锻炼出来的。”

余静是金寨本地人,出生于农村的她,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考进了金寨县中医院。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是贫困村,也是金寨县统计局和金寨县中医院的帮扶联系点。2015 年,全国开展到贫困村驻村扶贫,金寨县中医院也要安排一个人前往大湾村。平时余静就是医院里的热心人,快人快语的她,给人留下了率真的印象。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她身上。

在余静看来,三年的驻村扶贫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多影响,“当时想驻村结束后,还是回医院,干以前的事,而且能丰富人生的经历。”就这样,2015 年7月,余静来到了大山深处的大湾村。

一年不到瘦十五斤

进村工作后,余静很快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份工作的难度。首先是不能回家。“规定很严格,必须住在村里,不能早上上班晚上回家。”实际上,即便规定没这么严格,余静也无法每天回家,她所在的花石乡大湾村,位于大别山深处。村里的170 多户贫困户,分布在大约37 个村民组,很多村民组地处深山老林,去一趟要翻山越岭花上大半天的时间。

走访是余静和工作队队友的主要工作方式。“我们要确认需要帮扶的人员名单,分析他们的致贫原因,这需要一家一户走访。”一座座青山上,很快留下了余静的脚印,有时候早上出门,晚上才能回到村部,中午就吃方便面充饥。“有时候忙得真的连吃饭都顾不上,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不到一年,余静的体重下降了15 斤,皮肤黑得让亲朋好友不敢相信。

一家一户精准扶贫

辛勤的工作化成了一页页的资料。经过详实的走访,余静和她的队员们搞清楚了每一户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有的是因病致贫,虽然有新农合,但自己承担的部分,也让很多家庭承受不起。另外,还有因为小孩上学致贫的,有因为劳动力欠缺致贫的,也有因为家庭成员残疾而致贫的。”分析了原因后,余静等人就给贫困户制订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比如帮他们申请小额贷款,帮助他们做生意;比如帮因病致贫的家庭申请大病救助。总之是有的放矢。”

今年60多岁的杨行友是大湾村人,他有两个孙子,一个读二年级,一个读四年级,因为住得偏远,小孩上学交通费用特别高,导致家里负担很重。而他的儿子杨习伦夫妇,都靠打零工谋生,赚不到什么钱。为了帮助这个家庭脱贫,余静帮他们申请小额贷款,让他们养鸡增收,而66岁的村民汪能耀家里缺少劳动力,而他自己年纪大了,做不来太多活,余静就帮他申请了光伏发电项目。“平时只要把发电板清洁一下,不要花太多力气,每年也有一千多元的净收入。”

村民认可是最大慰藉

作为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余静除了给自己联系的贫困家庭制订帮扶措施,还要比其他人想得更多。“以前我从没来过这个村,现在在这里快一年了,我对贫困的理解,也加深了很多。”余静告诉记者,贫困家庭需要的帮助太多了,但资源是有限的,“比如我给有的孩子申请补助,但到学校里一问,类似的孩子有十几个,但名额只有一个。”

余静不希望将扶贫做成盆景式的,而希望做出能复制的扶贫模式。她想在村里发展集体经济,“有的贫困家庭,只能采取兜底的措施,如果有钱了,像华西村一样,就建个养老院,让老人们都住进去。”但美好的愿望如何落地呢,余静还没有想好,“我之前想过依托大别山的景区,引进一个大的农家乐,也跟人谈了,但好像还不太成熟,比如如果没人来怎么办。”

余静还在摸索,她对记者说,她真的希望为大湾村400 多贫困人口做点实事,“否则我不会原谅自己的。”

在大湾村时,一听到记者来采访余静,很多村民对记者说,“余书记很好,跑得勤,给大伙想办法。”今年62 岁的汪能贵告诉记者,一开始看余静这样一个秀气的县里来的“干部”,大伙儿都不以为然,“现在大伙都说她好,人实在,确实是在掌握情况,帮大家想办法。”

村民的认可,对余静是最大的慰藉。在大湾村村部办公室里,贴着脱贫的时间表。按照时间表,到2019 年,整个大湾村要全部脱贫,“我们希望能提前。”已经许下“不脱贫、不走人”承诺的余静,轻轻地说,“大湾村脱贫了,我才能安心。”

新安晚报 安徽网 记者 窦祖军 项磊 项春雷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