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成本大涨加上经济转型 企业青睐机器人员工

16.10.2014  12:01

  上周在合肥举行的机器人大赛在业界颇为热闹。不过说到机器人,普通市民的印象可能还大多停留在科幻片或是扫地机器人等层面。而在合肥很多企业家眼中,它们早已是成熟称职的“员工”。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代,“机器代人”已成为大势所趋。

  企业:机器人又便宜又能干

  孟先锋的金诚汽车装饰设计公司2003年在合肥双凤开发区起步,目前年产值在1亿元以上。10多年来,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人工成本涨得太快。而两年前他的生产线引进了机器人“员工”,这个压力因此缓解了不少。

  “可以说经济又好用。”孟先锋告诉记者,他的企业生产汽车配件,包括仪表盘、内饰等,高温发泡岗位以前都是人工操作,一个产业工人月工资4000~5000元,加上劳动强制保险、工作餐、交通费等,一年下来,每个产业工人成本支出在7万元左右。两年前,他的企业引进机械手,每台采购成本接近80万元。平均来看1个机械手能代替6个工人。两年用下来就把这部分成本摊平了。此外,机械手操作起来精密度和效率更高,原材料也更为节省。而机器人对于工作环境的要求比工人低。“比如夏天厂区可以不开空调,如果是人工操作就不行了。”孟先锋说。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孟先锋一样,开始选择机器代人。合肥市经开区管委会有关人士告诉记者,2008年以前,该区主要是一些大企业采用工业机器人,如江淮汽车等,2008年以后更多的大企业逐步推行自动化改造;2010年以后则在家电、电子信息等众多产业领域开始流行,现在很多中小型制造企业也大规模使用机器人。预计2016年后工业机器人市场或将走向成熟。

  预测:机器人使用量将猛增

  “企业选择机器人的背后,与国内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关。”省社科院经济研究院孔令刚表示,近年来,各地“用工荒”现象频频出现,大量工业企业选择推进自动化和智能化,用机器技术来代替人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人口将在2032年达到高峰,然后下降。而国内劳动人口总量在2013~2015年间达到高峰。这就意味着,对于经济增长,我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目前制造业人力成本还在以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上涨。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曾发布2014年上半年《中国企业家发展信心指数》,显示超过一半的企业家已准备用机器人来取代人工。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工资上涨,使得企业更多地用机器替代人力。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人的售价却在逐年下滑。技术替代效应成为自然。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预计,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年装机量将超过日本,达到3.2万台,占到世界总量的20%,未来3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至少保持30%以上的高速增长,而今年中国将一跃成为全球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