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大数据就像大炮打蚊子 呼唤电影行业工匠精神

11.08.2015  10:26

                为期五天的荣耀新力量2.0创作特训营近日收官,压轴举行的“荣耀论坛”请来了荣耀营销部部长王晓冬,电影《十万个冷笑话》、《奔跑吧兄弟》、《滚蛋吧!肿瘤君》制片人陈洪伟,瑞格传播执行董事、电影制片人戢二卫,网剧《匆匆那年》总制片人朱振华,银翼文化创始人马贺亮以及荣耀新力量赛事出品人、电影监制、种子娱乐创始人黄星等电影和科技行业资深人士,以“电影人的工匠精神×互联网的开放生态”为主题,为互联网时代的生态环境下,探讨中国电影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时代 中国电影更需要“电影工匠”

 

                如今互联网与传统商业联系愈发紧密,对电影行业的影响和带动也越来越不可小觑,“互联网思维”、“大数据”等概念经常在业内引发热议。互联网为电影行业带来的影响,涉及电影融资、制作、营销等多个环节。然而在中国电影工业尚未成型的情况下,如何既借助互联网又把电影工业本身做扎实,是这次论坛探讨的主题。

 

                论坛主持人戢二卫提到今年暑期档大热的两部影片《大圣归来》和《捉妖记》,指出这两部影片体现出的专注、勤恳的专业精神受到大众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把‘工匠’一词提出来和互联网进行对撞,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在荣耀营销部部长王晓冬看来,工匠精神就是要把产品做到最优秀,“但不是低头做事情就叫工匠精神,要耐得住寂寞,还要抬头看路,利用好互联网环境下产品不一样的传播方式。”陈洪伟和朱振华对“工匠精神”这一词也深有感触,陈洪伟举例提到他在工业光魔看到电影《侏罗纪公园》的骨架道具时深受震撼,他表示,电影这个行业需要每个环节的努力,不要空谈方向、理念,要一点点去做。朱振华也十分认可这一说法,认为匠人之心是本质,互联网是契机和助力。互联网思维会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每个人的思维中,不要把太多欲望和不纯粹带进来,要静下来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儿。

 

                就互联网的热门词汇引起的理解分歧,马贺亮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刚兴起就面对互联网兴起的大趋势,在工业体系还不够成熟时就开始炒概念,比如互联网思维、大数据、IP等,他说:“这些概念都没有错,是我们的理解有偏差,我们的电影工业基础没打好。应该把我们工业体系下每一个环节的纵深做扎实,同时,在互联网时代去分享你的创意和故事。”

 

                互联网加速了电影发展进程 但大数据要理性对待

 

                现场各位嘉宾还根据电影圈和科技圈不同的项目研发模式和“大数据”这一概念进行了一番探讨。荣耀营销部部长王晓冬举例说,他们很注重产品的研发。在过去的10年里,在研发里面的投入超过1500多亿人民币。通讯行业和电影不一样,决策失误没有翻身的机会,试错的代价是惨痛的,利用大数据的后天分析能够帮助研究纠错,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红利。

 

                制片人陈洪伟和朱振华则从电影的角度进行了解读,陈洪伟认为电影不像通讯行业,电影有试错的代价,得允许赔,有一个赔率的问题,所以开发投入都不太大。朱振华也认为影视的研发投入不能笼统来算,剧本的决策、导演的选择等也要算入前期投入中。

 

                谈到大数据问题,陈洪伟认为大数据在电影上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像大炮打蚊子,数据太大,“数据没有错,但是要考虑在怎样的情况下嫁接。这不是否定大数据,是面对剧本时大数据没有直接作用。在电影行业的整个环节看下来,真正对数据的使用,更多的是看上座率和票房占比,我排了30%,票房只占5%,这就排多了,可以用这个数据指导院线排片。”马贺亮阐释说,所谓大数据不是数据,大数据不仅仅限于电影行业,也涉及消费习惯、居住环境等,数据是一定需要的,但是很多打着大数据旗号的公司在“忽悠”电影行业。所以电影行业对大数据的使用都比较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