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闯出“幸福路”

25.08.2014  11:30

  岳西县以创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好乡村、扶贫开发四个示范县为突破口,转换发展思路,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8月22日上午,岳西县石关乡小垅村,山风吹来了秋日的清凉。村民李长海正在全新的两层小楼里和老伴整理房间。大红冰箱、微波炉和全新厨房设备一应俱全;客房里整齐摆放着席梦思大床和电视。

  “今年夏天家里共接待了好几批游客。入秋天气凉了,今天早上最后一批来自合肥的客人也回家了。临走时,他们都把明年的床位订好了,一些行李就直接放在了我家。”李长海告诉记者。

  在岳西县,像李长海这样的“农家乐”已经有260多户。上千农民不出家门就实现了创业和就业。

   生态产业,为“幸福发展”注入绿色动力

  岳西是大别山地区唯一一个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纯山区、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于一体的县。如何打破守着青山绿水却长期受穷的困境?岳西县围绕生态,打造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和生态工业等内在生态特色产业集群。“生态资源是岳西最宝贵的资源,选准特色主导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美好乡村、扶贫开发四个示范县建设,让全县更多的人在自己的家乡就近就地就业,既能脱贫致富,又能享受天伦之乐,不断探索一条幸福发展之路。”岳西县委负责人说。

  为此,岳西县委、政府大力培育茶叶、高山蔬菜、生态养殖三大特色产业。政府对新建茶园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每亩补助1250元。同时,在政策资金和技术指导上进行积极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

  正是茭白收获的季节,主簿镇上的家家户户都在忙碌:有的在田里采摘,有的在打包装运,有的在装车发货。26岁的杨仕飞正带领几十位村民紧张地分捡茭白。场地上,几千斤包装好的茭白即将被送到合肥某连锁超市的16家门店。因为看好当地茭白产业的发展,杨仕飞和几位在外闯荡的老乡回乡加入了高山茭白产业。

  地处高海拔地区的主簿、石关等乡镇多寒冷气候,水稻扬花不足和灌浆不饱满。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农民找到了一种适合本地高寒气候在水田种植的水生蔬菜茭白。县里以补助的方式鼓励农民发展茭白种植。夏季寒冷、温差大是种水稻的致命弱点,却正好成为茭白质地鲜嫩,少虫害的天然优势。而且,当地种植的茭白正好填补外地市场夏秋两季间的空缺。

  “种水稻一年亩产收入不到1000元;种茭白一年亩产平均6000元。近年来,全镇已种植茭白7800亩,占全镇水田面积的98%。成为名副其实的茭白镇。现在,全镇形成了山上猕猴桃,田里是茭瓜,村头办工厂的绿色产业格局。”最早探索高山茭白种植的主簿镇党委书记产银杰说。

  2013年,以茭白、茶叶、蚕桑等为主,岳西县特色农业综合产值达49亿元。“岳西翠兰”品牌价值已达7.63亿元。蚕桑业在单产、均价、蚕农收入三项指标中继续位居全省第一。全县农民收入中有70%以上来自特色农业。岳西也成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同时,全县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占全县生产总值的10%以上。今年以来,岳西县在安庆市同类县的科学发展综合指标排名中一直居于前列。

   美好乡村,为“幸福发展”开通新路径

  村内的楼房是白墙红瓦,门前是整洁的小花园,水渠内流水潺潺,入户水泥路四通八达;路灯、垃圾收集点、公厕、灯光球场、健身广场等一应俱全。村头是茭白收购加工点和60多亩的蝴蝶兰种植基地,更远处是成片的茭白基地……走进石关乡小垅村,这个昔日吃不饱肚子的穷山窝现在成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现代化小社区。

  “以前,这里鸡鸭满地跑、遍地是蒿草、垃圾随处见、房子像碉堡。现在,建设好的美好乡村不光村子美了,还招来了游客。”说起这些,村民李长海乐得合不拢嘴。

  因为生态环境优越,石关乡成为国内知名的体育运动训练基地和休闲疗养基地。近年来,随着美好乡村建设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石关休闲度假。为了进一步美化环境,该乡还引进客商投资100万元建起了大棚花卉基地,年产值达200多万元。“由于温差大,有助于蝴蝶兰的生长。这里的蝴蝶兰比外地要早成熟几个月。正好打出了一个市场空白。现在,成片的蝴蝶兰也已经成为一个农家休闲基地。”石关乡党委负责人介绍。

  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岳西县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统筹项目资金,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符合政策的建房户和装修户,政策进行适当补助。去年,全县投入1.3亿元修建省、县、乡道117公里。该县还出台通组水泥路建设奖补办法,全县修建通组水泥路300公里,改造危桥37座。通过“改厨、改厕、改圈”和清理池塘,建污水处理系统,收集处理垃圾,集中整治村庄环境并建立健全农村保洁长效机制,农村面貌发生明显改变。

  美好乡村不仅留住了农民,也为农民开辟出一条新的幸福发展路。主簿镇金塘村的刘松在山腰上建起了养殖场,利用这里生产的有机粮食和山泉水养殖当地的黑毛猪;将养殖场的猪粪尿收集起来,建起了沼气池,利用沼渣沼液作为茭白的肥料,生产有机茭白。今年,他又在山顶上开办了农家乐。今年暑假期间,客房持续爆满。

  主簿是国家级生态乡镇和一村一品示范镇。依托正在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古井园原始森林和茭白种植基地,镇政府正在做整体规划,对美好乡村示范点的农家空置房屋进行统一包装开发。和主簿一样,岳西县农家乐经营户已达260多家。部分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让游客呼吸新鲜空气,吃绿色食品,住农家小屋,享受农耕乐趣,带动周边农户增收6万元以上。

   扶贫开发,让“幸福发展”没有掉队人

  8月9日,300斤×2元=600元;8月10日,305斤×2.2元=671元;8月12日,531斤×2.5元=1327.5元……在主簿镇大歇村村民朱庆春的账本上记录着今年的茭白收益。半个月,老朱一共收获茭白3700多斤,毛收入超过1.1万元。这种平均每天进账成百上千元的喜悦,朱庆春一直要保持到国庆前,本季茭白下市时。

  “只要在田里忙活3个月,四五万块钱的收入就到手。闲时还可以做点别的工。收入上来了,还能随时照顾老母亲。”朱庆春一边咂着啤酒一边告诉记者。

  朱庆春原来住在十几里外的山顶上。3年前,在县搬迁扶贫的政策下,朱庆春和组上的几户村民搬到了中心村所在地。房子搬下来了,日子火起来了。在当地合作社的带动下,朱庆春在水田里种上了高山茭白。一年下来,家里的3亩田就收入1万多元。随后,他又承包了几亩田。原来在外打工的朱庆春,再也不出去了。

  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传统发展模式下,岳西县农民收入一直较低。“我们把扶贫攻坚规划与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对接,积极整合资金项目,出台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与美好乡村建设同步。关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员集中、自我发展能力极弱的乡村,在产业发展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鼓励农民全民创业,实现农民收入较大幅度增长。”岳西县政府负责人说。

  按照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等“滴灌式”扶贫思路,坚持变输血为造血,推进产业扶贫。为此,全县以干部结对包保扶贫为抓手,帮助改善贫困群体集中的村、组、片生产生活条件,为贫困户制定脱贫增收目标和计划,解决生产发展短缺资金。同时,为鼓励贫困农民发展产业,县政府对不同贫困程度的农户种植茭白分别给予每亩400元至100元不同档次的补贴。县政府还争取在田头乡、来榜镇、头陀镇3个乡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改善生产条件。

  田头乡方边村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薄弱,群众大量外出务工。在上级政策资金的扶持下,方边村成立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运用成员参互金和扶贫互助金组建扶贫互助社,以合作社促进扶贫,以产业带动发展。 2012年,合作社注册资金增加到200万元,成员增加到400户,入社成员占全村农户80%以上,合作社累计投放互助资金260万元。“入社的成员都有自己的产业,包括茶园、销售点、桑园、种植养殖业等,合作社已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龙头。”博源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林建军说。

  “扶贫开发让大家在‘幸福发展’的路上一个都不掉队。现在,主簿出去打工的人还不足全镇人口的六分之一。全镇有农业人口8300人,存款余额却高达1.2亿元。全镇人均年收入达7500元以上。农民有时间也跳起了广场舞,玩起了健身器,拉起了演出队。这样的新农村,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主簿镇党委负责人说。

  今年上半年,岳西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23元,同比增长48.19%,超过2011年全年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其中,农村居民家庭经营人均现金收入1736元,同比增长47.91%。

   [短评]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岳西县没有困守青山绿水而受穷,也没有简单地以生态换廉价的经济收益,而是转换发展思路,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做大生态产业,既保护了环境,又发展了经济,还让群众在科学发展中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幸福。

  绿水青山就是生产力。今年以来,岳西县在安庆市同类县的科学发展综合指标排名中一直居于前列。这说明,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产业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就能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用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可持续发展。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胡劲松 储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