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依托“学术月” 抒写新篇章
安徽师范大学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标志。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和学院,须要依托学术交流,瞄准科学前沿,强化问题导向,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扎实推进学科综合建设。自党代会召开以来,该校外国语学院紧紧围绕科研创新这一主旨,明确提出“学术月”的活动规划,并于11月份付诸实施。基于精心谋划和踏实践行,“学术月”的开展,使全院上下拓宽了学术视野,在师生中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更为抒写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新篇章注入了正能量。
推进项目申报,凝聚科研力量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尺,也可以激发科研创新。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全面细致的谋划和脚踏实地的作风。因此,推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是学院“学术月”活动的重心所在。早在10月29日,学院就举办了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动员会。院长孙胜忠就申报活动作了动员报告,副院长张德让就申报工作进行了辅导。11月5日,学院举行了拟申报2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论证初审会议,就教师拟申报的选题进行现场把脉。11月9日,学院特别邀请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守仁教授作“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专题辅导”的讲座。这次讲座,对于全院教师系统认知国家社科、深度了解科研前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2月2日,张德让给拟申报国家社科项目的教师进行了项目申报要点解读。立足科学的部署和周密的实施,项目申报的基础得以夯实,同时为抒写新篇章凝聚了力量。
打造精品讲座,拓宽学术视野
学术交流可以促进科研创新。为此,学院通过“请进来”,有序地推出了系列精品学术讲座。在此期间,学术报告此伏彼起,环环相扣,主题鲜明。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建波教授应邀作“外国文学研究选题的应用取向”学术讲座。此次讲座,让全院教师深刻体会到外语研究创新的意义和应用的价值。11月15日,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殷企平教授应邀作“文学与现代性”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为全院教师开启了研究方法的新思路,有助于教师加深对现代文化思想的理解。11月16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导师陈新仁教授应邀作“科研论文写作的三大意识”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在论文选题的方法上为全院教师指明了方向。学术视野的国际化与时代化,为抒写新篇章输入了新鲜的血液。
优化学术资源,提升学科建设
科研创新有利于学科建设。学院以“学术月”为抓手,一方面为全院教师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和科研创新的契机,另一方面加速了学术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科建设。目前,学院有两大项目配合着学科建设,分别是蔡玉辉教授主持的《转型与影响:维多利亚文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项目培育基金重大项目)和韦虹教授主持的《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英美文学与文论研究》(安徽师范大学项目培育基金一般项目)。要推动项目的深入研究,进而更好地服务学科建设,就须要让项目团队的每个成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12月10日,学院特别邀请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杨柏岭教授和荣梅编辑,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此番交流,让教师对学报与个人、学报与学科、科研与教学等关系有了全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每个成员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项目中的定位。由此所作的资源有机调整,有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升级,也为抒写新篇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质量立院”、“开放兴院”是外国语学院的宗旨,其实质是高质量地培养人才。在这种意义上,科研创新和学科建设不仅仅是此次“学术月”的主要内容,也是学院今后工作的重要课题。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术月”期间,外国语学院不但实现“请进来”,而且做到“走出去”。莫斯科时间11月12日和14日,俄语系朱少华教授分别在俄罗斯国立楚瓦什大学和彼尔姆大学作中国徽文化专场讲座。此举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域外传播,而且提高了安徽师范大学及外国语学院的影响力。据悉,外国语学院还将与兄弟学院和部门戮力同心,共同抒写“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这篇大文章。(特约通讯员:袁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