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实践系列报道之四 :安徽建筑大学万名大学生服务美好乡村建设

19.10.2014  09:08

第一次对村庄进行现场测绘的张静萍和小伙伴们,面对岳西县菖蒲乡密集的老屋时,都不知从何下手。指导老师现场开讲:“先梳理道路网……”理清头绪后,队员们分头行动,展开测绘。

我们只有城市调研经验,但是城市处理手法在这里完全派不上用场”。已经是城市规划专业大三的张静萍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也参加过很多专业实习,但是承担具体的村庄规划任务,对她来说还是第一次。

继去年启动万名大学生服务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安徽建筑大学今年再次组织全校12000名师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组成“美好乡村建设社会调查团、美好乡村科教文化志愿服务团、美好乡村建设服务团”三大类重点团队,服务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7月10日,省教育厅、省住建厅、团省委领导为安徽建筑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授旗。安徽建筑大学万名大学生服务美好乡村建设服务团也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服务重点团队。

服务团里的很多人,是第一次面对乡村建设的实际案例,从象牙塔到美好乡村建设实践,安徽建筑大学的学子们让知识在“三下乡”服务中“”起来。

对接实践  知识“”起来

与以往的课堂教学不同,在“三下乡”服务中,村镇房屋结构抗震调查服务团的成员看着真实的建筑与山体结构,摸着实在的样本,在老师的指引下,查看各种结构样式,发现问题隐患。从最初的没有目标到自己找准结构问题,从开始的一知半解到最后的合理分析,从不知道仪器名称到熟练使用,从起先的不好意思到主动攀谈,亲身体验之下,服务团成员赵杰感慨:“原来是这样的啊,这下理解得更加透彻了。”“这次实践活动收获了很多。

服务团的带队老师张颖在日记中写道:“每次站在队伍的后面,看着队员们从忙乱到能够迅速自行组队分工,各司其职,并快乐团结地投入到实践活动中,我就仿佛看到青春的力量在散发,青春的希望在起飞,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欣慰与自豪。

张静萍所在的测绘服务团,常常会有同学因为某个不确定的细节拿着图纸反复研究。对于一栋老宅的位置,建筑学和规划专业的同学有不同意见,于是两个专业各派一名同学拿着图纸在小巷里来回奔走测量,直到取得共识。

一天的测量下来,身体非常疲惫,可是看着各色线条满满的地形图,服务团成员的内心却充满着收获的喜悦。白天收获了第一手资料,晚上就是整理的时间。这时,经常是整个小组发动起来,把收集好的资料合理甄选、分类,为第二天的补充调研做好准备。哪里还有不足,哪里需要深入,青春的激情与活力在小小的房间里蔓延……

因为天天泡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混熟了,建筑测绘的同学说,天天都有人留他们吃晚饭,他们也因此将民居分类测绘做成了户户测绘,“将心比心啊,对我们这么好,端茶倒水,不仅是觉得我们天热吃苦,更多的是对知识的尊重,对我们努力的肯定!

展望未来  乡村美起来

以前一说到就业,学土木工程的学生就会开玩笑地说到搬砖头、拌水泥、放线等,也有的会从大的方面想到盖房子、修路、修桥等传统的就业模式。美好乡村建设调研的行程给服务团的成员们展示了一个说新又不陌生的领域。

在霍邱县岔路镇岔路村,在当地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介绍下,成员们了解到,岔路村原来是一个条件极差的泥洼村,一下雨全村就变成了泥塘,经过规划改建,岔路村成为现在全市第三、全县第二的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民生工程给乡村和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服务团成员燕少文的老家也在农村,岔路村建设前后的强烈对比冲击着他的内心,他决定要以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回乡参加当地的乡村建设。

在对房屋的内部调研中,参加村镇民居安全评定服务团的汪长安看到了很多结构上的不合理现象,“看到有些明显的结构问题,我就开始担心。过去的房屋建造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才会有这么多安全隐患。而今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如何用知识服务村民,正是我们要努力尝试的。”调研归来,汪长安和他的团队正抓紧撰写评定报告。报告将提交当地的建设局和规划局,以供参考。

巢湖水质调研团到刘杨村采集水样,村民们闻讯后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反映起他们的吃水现状。虽然上游企业排污口关闭已有一段时间,但现在河段的恢复并不是特别乐观,早期的鱼米之乡还需要坚持不懈的治理。就在大家聊天时,有位年龄较长的村民正在河里游泳。他说怀念早年没有受到污染前在河里游泳,看着小鱼小虾在脚底板下游动,已经很多年没见到鱼虾了。听着村民们的言语,调研团指导老师朱曙光趁机给团员们讲起水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急迫性。

调研过程中,宁国市第一家以葡萄为主营的生态果园激起了同学们的兴趣。园主小齐与小陈分别毕业于安徽大学旅游系与安徽财经大学会计系,同在上海一家企业工作,三年前双双辞职回乡创业,联手经营葡萄果园。晒得黝黑的小陈指着百亩果园,告诉同学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作为一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生,我更了解农村需要什么。农村建设好了,大量的农民工回到自己的家乡,留守儿童、空巢老人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考选调生,做一名大学生村官,我想我知道了自己的选择。”连续两年参加美好乡村调研团的王一鸣在自己的微信上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