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江淮大地从一穷二白到迈向小康

28.09.2014  10:02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城乡居民共享更多改革发展成果,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人为本,物阜民康。 65年来,我省城乡居民经历了从脱离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迈向小康的曲折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消费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全省正在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从一穷二白到迈向小康,居民收入日渐丰盈,消费日趋升温

  65年前,“早晚喝菜粥,中午窝窝头,一天不见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几乎是每家每户衣食住行生活中常见的一幕。

  65年后的今天,缺衣少食的尴尬一去不复返。国庆临近,人们互相的问候语常常是“去哪儿玩? ”“国内游还是出境游?

  经济学家将这些变化用恩格尔系数来对应,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越富裕的家庭或国家,恩格尔系数越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数据显示,我省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81年的60.5%逐步下降到2013年的39.1%,农村由1954年的74.7%下降到2013年的39.6%,这表明我省城乡居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由生存型向享用型、发展型转变,2013年末,全省私人轿车保有量164.3万辆,同比增长28.2%。

  越过越红火的生活源于城乡居民渐渐丰盈的“钱袋子”。改革开放36年是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1年只有425元,1988年超过千元,2007年突破万元,2013年增加到231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54年的61元增加到1978年的113元,1995年超过千元,2008年突破4000元,2013年达到8098元。

  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多,拥有的财富快速增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50年的132万元增加到1978年的3.9亿元,1997年突破千亿元,直至2013年末超过1.29万亿元。改革开放前长期困扰我们的经济短缺状况已经从根本上改变。

  从“缺医少药”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网密密织就,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60多年来,在我省广大农村和城市,一张巨大的“社会保障网”从无到有加紧编织,尤其近10年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先后建立,制度框架基本形成。

  “小病忍、大病挨、快死才往医院抬”曾是百姓对待生死疾病的真实写照,如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大病保险、重大传染病医疗救治等各种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让城乡居民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数据显示,8月底,全省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到5190万人,参合率超过100%,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达到908.3万人。城镇居民大病保险补偿人数达到4.3万人次,补偿资金5334.9万元;新农合大病保险补偿人数达到4.9万人次,补偿资金2.7亿元。

  从2007年开始,省政府将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日程表,至2008年底,全省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400个,社区卫生服务覆盖了70%以上的城市人口,基本织就“15分钟就医圈”。在农村已建设逾千所标准乡镇卫生院和超过1.5万个村卫生室,千镇万村织就一张巨大的医疗服务网。

  与医疗保障同步,养老、低保、失业、生育等保障制度也快速建立完善。 2013年末,全省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409万人,全年为11.8万名失业人员发放了不同期限的失业保险金。逾78万城市居民、216万农村居民享受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43.6万农村五保户享受政府供养。

  从“草房”“土坯房”到“美丽乡村”“花园小区”,城镇居民住房明显改善

  回望60多年来人民的生活变迁,住房条件的改善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建国初期,城市里砖坯房、老旧筒子楼比比皆是,一家几代人“蜗居”一室是常事。农村里歪歪倒倒的草房、土坯房随处可见。

  上世纪90年代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激发了住宅与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如今,百姓的住房变得更大、更美、更舒适。美丽乡村建设、老旧房改造等也圆了农村居民的安居梦,一家一座小洋楼不再是稀罕事。据统计,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000年不足17平方米提高到2013年的34.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8年的29.9平方米提高到2013年的32.2平方米。

  与此同时,近几年,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建设步伐,成为各级政府施政重中之重,承载着社会对民生和谐的渴求。

  2007年国家出台有关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意见,对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城市低保家庭,实现廉租住房应保尽保惠民政策,同时,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和管理。

  2014年起,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我省廉租住房保障、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城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又打通使用,各市县可根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租赁补贴发放、公共租赁住房筹集以及城市棚户区改造支出。 8月末数据显示,今年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已开工棚户区改造住房29.4万套,公共租赁住房8.7万套。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曾孕育出深厚民本思想的江淮大地,兴皖富民和谐之路正越走越宽。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冯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