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合肥”与“环巢湖”的山水亲缘

12.06.2015  08:55

        合肥起源与水有关,合肥发展同样也离不开水。合肥地名的由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都与流经这座城市的母亲河——淝河(古称肥水)有关。比较权威的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述,他指出:夏水暴涨,“施(今南淝河)合于肥(今东淝河),故曰合肥”。并载明施、肥二水流向:肥水至肥口入淮水,施水于施口注巢湖。后人经过详细勘察,进一步指明:淝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其一东南流(南淝河),经过城市入巢湖;其一西北流(东淝河)二百里,出寿春入淮河。至于‘肥’的来历,《尔雅·释水》解释:“归异出同曰肥”。二水皆曰肥,合于一源,分而为二,故曰合肥。实际上,古代流经合肥地区的,远不止这两条淝河,至少还有长江水系的丰乐河、派河、滁河、蒋口河,淮河水系的窑河、史河等,或奔涌而过,或蜿蜒曲折,形成“八水绕合肥”的绝美奇观。

        再进一步的探考,合肥既位于江淮分水岭之上,又是大别山余脉所在。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而亿万年的造山运动,使得大别山成为巢湖形成的地质之母,而今天的大合肥区域,就是这一山水亲缘的产儿和直接受益者。

        “大别”(山)、及“巢湖”之原名“彭蠡”,均出于《尚书·夏书·禹贡》篇:“又东为沧浪之水,过三澨,至于大别,南入于江,东汇泽,为彭蠡。

        大别山为江淮分水岭,其南麓之水“入于江”,这个记载,是符合大别山地理特征的;而“东汇于泽”,这个“”,地理位置正是巢湖。

        然而“为彭蠡”三个字,却长期让人糊涂。“彭蠡”在相当多古书中是作为江西鄱阳湖的古名出现的。鄱阳湖在汉代以后的确有过彭蠡湖、彭蠡泽、彭泽、彭湖等多种称谓。

        经过现代学者考证,可以肯定:“彭蠡”正是汉代“巢湖”的原名。它是被班固《汉书》误为在江南,后经王勃等人传播开来的。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豫章郡”下“彭泽”县后注曰:“《禹贡》‘彭蠡泽’在西。”到唐初,王勃在江西南昌作的《滕王阁序》中,有“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等名句,经后人千年传颂,把本在江北大别山东麓的古“彭蠡”之名,附会到鄱阳湖,闹出大笑话。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清康熙朝大学士李光地、乾隆朝协办大学士《四库全书》总纂纪昀等学者,早就在他们的著作中辩证此误,肯定地说:“彭蠡即今巢湖”。晚清肥西周老圩淮军将领周盛波周盛传家塾师、著名史志学者李恩绶在他主编的《巢湖志》中亦曰:“巢湖,一云‘彭蠡’”,正式为巢湖的原名正名。

        “”湖的“”字本名,出现也很早。《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夏朝末代国君“”被建立商朝的“成汤”打败,流放到遥远的“南巢”。此事当在大禹治水而作《禹贡》篇之后。《逸周书》记载:周武王时,“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可见,周朝时,“”为伯爵之国。秦汉时,此地置“居巢”县,后改巢州、巢县,今为巢湖市,区位在巢湖东南岸边。

        汉代以来,在庐、巢地区有个广为流传的神话——陷巢州、长庐州。反映了古人对巢湖地理特征的观察和思考。值得肯定的是,这个关于巢湖成因的传说是基本符合现代科学研究结论的——巢湖确实是凹陷而成,与合肥所在的大别山余脉江淮分水岭的隆起几乎同时发生的。

        从地理、地质学资料考察,大别山和巢湖均形成于距今约1.8亿年的白垩纪末期燕山运动中。大别山从古海洋和下扬子地槽中隆起,其东麓凹陷形成最初的盆地。后来又受到喜马拉雅山隆起的影响,大别山地壳有较大升降、挤压,褶皱、凹陷,到第四纪(距今约二三百万年)逐渐稳定下来。其东麓形成蜿蜒向东延伸的一条余脉——江淮分水岭。此岭自六安境内小华山、牛尾巴山,经肥西大潜山、小蜀山、将军岭、长丰土山、肥东八斗岭、进入全椒、滁州。分水岭绕了一个不规则的Ω形大圈子,构成了巢湖盆地的基本轮廓。岭东、南坡之水,形成龙潭河、派河、南淝河;分水岭下段为岭北坡水向南流,形成店埠河、柘皋河等。这些河流流入盆地中心区,加上巢湖的两大主源头——发源于大别山腹地的杭埠河(古称龙舒水,源于岳西,为巢湖最大来水源)、丰乐河(古称桃溪水、界河,源于六安境内野猪岭,为巢湖流域最长河流、第二来水源)之水,以及庐江、巢北诸水,从而汇成大泽,“为彭蠡”,亦即巢湖。

        地质学上的巢湖盆地,又称合肥盆地,便是江淮分水岭绕成的Ω形大圈子内侧地域。其范围很大,从合肥直到霍山东麓,皆属其范围,有九千多平方公里。约在一万年前,巢湖的湖盆基本形成。古代除中心湖区外,还有“三百六十岔”,岔的上游就是发源于大别山东麓的和江淮分水岭的诸多河道。由于河流带来大别山东麓和江淮分水岭第四纪形成的大量泥土不断随流水淤积湖中,湖底不断抬升,环湖周边出现大面积湖滩。唐宋以后,经一千多年的围湖造田,湖盆不断缩小。现今之环湖二三千平方公里的圩田及其外侧的较平坦的畈田,古代皆是湖区,逐渐变为桑田。

        经现代科学测量,巢湖面积在海拔10米水位时,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面积774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09米。容积32.52亿立方米,湖岸线周长173公里。巢湖现有河流34条,流域面积9130平方公里,位居全国五大淡水湖之列。全湖以湖中央的姥山为界,分为东湖、西湖两大部分。东湖水较深;西湖因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等几大水流携带大量泥沙入湖淤积较浅,河口处有大片沙滩出露,并不断向湖中挺进,成为湖滨湿地,植物茂盛,水鸟聚集栖息,蔚为美景;湖中、湖边分布着孤山、四鼎山、汤山、卧牛山、白石山等风景秀丽的小山;其外侧还有紫蓬山、浮槎山、银屏山、黄山等山岭。

        山清水秀、烟波浩渺的八百里巢湖像一颗硕大的璀璨明珠,镶嵌在皖中大地上。它是大别山水孕育出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古代的“庐巢和含”、今天的“大合肥”地理板块,就是这一山水亲缘的直接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