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大别山道路精神,争做“四有”安农人

28.07.2015  16:44
        7月15日至17日,植物保护学院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团赴安庆市大龙山镇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以“践行大别山道路精神、争做‘四有’安农人”为主题,从学习党史校史、感受传统文化、走访基层典型、志愿爱心服务等多个层面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

忆校史、研文化、纪先烈、树信念 7月15日,实践团首站来到我校发源地“安徽大学红楼”,这是安徽省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性建筑。同学们通过参观红楼,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了解了我校87年的悠远历史。“一栋楼、一份情,一堂无声的课,新时代的我们更有责任做好新一代的安农人。” 实践团继续文化之行,来到中国黄梅戏学校和中国黄梅戏博物馆,从专业的角度了解了黄梅戏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发展现状等,并欣赏了严凤英老师的《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等传统曲目,深切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在安庆独秀园,实践团瞻仰了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塑像,学习了他革命的一生,并在党旗下重温入党誓词。真切体会革命者的大爱、学者的笃实、理想信念的伟大。“陈独秀的一生告诉我们,有诚信、有自信、有责任、有能力的人是踏踏实实做出来的,是坚定理想成长起来的。”
  访典型、学榜样、悟三严、行三实 7月16日,实践团访问典型事迹人物,向榜样学习。在安庆市大龙山镇敬老院,实践团专访了院长章卫国。2009年9月,时任生态养殖户的章卫国,舍小家,顾大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义无反顾的走入社区敬老工作,经过6年的辛勤付出,敬老院从破烂不堪只有两位五保老人的过去变成了一所标准化的社区敬老院,谱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敬业奉献的赞歌。他告诉实践团记者,“中央讲三严三实,我理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做愿意担当的人。大学生更要踏实,更要有担当。”面对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实践团成员深受教育。 随后,实践团对安庆市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石宜秀区军兰农产品种养殖专业合作的1000亩金银花种植建设基地进行了调研,并对该合作社创始人潘大军进行了专访,并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了解了金银花的引种、种植、病虫害防治以及后期资源开发等情况,实地上了一堂植保技术课。 同日,实践团还在安庆市大龙山镇燎原村活动中心开展了以“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关爱留守儿童和残障儿童的爱心支教活动。队员们宣讲了交通出行安全、防溺水等安全防范知识,教授了手工制作、歌舞绘画等课程,开展了儿童素质拓展游戏等活动,并向留守儿童捐赠了笔记本、图书等,为乡村留守儿童暑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了良好氛围,奉献了爱心。
  走基层、调民情、明社会、增才干 实践团成员余秋然说,“调研者也是一位记录者,反映真实,提出问题,引起共鸣。”7月16日,实践团在燎原村,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对当地的留守儿童现状、残障儿童困境、农药使用状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情况进行广泛调研。每一个调研项目都仔细规划,充分讨论,以期提升调研专业素养和能力,达到实效。 期间,实践团与当地卫生部门联合开展了“为乡镇水质把把脉”服务活动。通过随机农户家庭的水质量检测,成员们学习了检测技术,并与当地农民就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进行了交流。

          大别山道路精神是坚守信念、胸怀三农、服务基层、勇当前峰的精神。植保学院坚持把社会实践教育与校训精神渗透相结合,充分调动大学生活力和智力,注重实践活动前期规划和指导、活动过程讨论和引领、活动后期效果和延续,把“感、知、行”作为实践活动的教育主线,增强安农学子对大别山道路精神的深度理解,明确做“四有”安农人的目标。(丁朝阳  通讯员:巫娟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