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老街的嬗变
春暖花开,正是踏青好时节,我们来到了合肥西郊大兴镇。
大兴镇历来是个农商聚集的地方,早在隋末唐初就是周边地区的贸易场所,故名大兴集。1956年,合裕公路开始建设。当时是为了架设高压电线和便于裕溪口的物资集散,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指示,在合肥至裕溪口之间新修一条公路,这才有了今天大兴镇的繁华。
大兴镇的行政区划也是屡经更替,原先属于合肥县东乡,1949年以后多次在肥东、肥西、合肥郊区之间来回调整。2002年合肥市区划调整以后,大兴镇划归瑶海区,现在的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辖13个村或居民委员会,人口约2.6万人。
如今的大兴镇,随着合肥市大建设的提速,合裕高架路顺利开通,从市区到这里不过十几分钟的车程,可谓与市区连成了一体。这里除了拥有合肥人比较熟悉的漕冲批发市场外,周谷堆批发市场也即将搬迁到这里,新址眼下正在加紧建设中,并已初现雏形。大兴镇将因此迎来良好的机遇。
站在眼前这座蕴藏发展生机的古镇上,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当地居民的眼里,家乡这些年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镇上宣传委员苏鸣为我们找来一位土生土长的老大兴人。他叫宋桂海,1974年高中毕业后,作为回乡知青参加工作至今,对于几十年间家乡的点滴变化,有着非常清楚的了解。
宋桂海是大兴镇彭大郢伏龙村人,家有兄弟六人,父亲当年在合肥从事建筑行业,母亲务农,家里还有奶奶帮着照顾六个孩子。像那个年代大多数家庭一样,宋桂海的少年时代生活很是贫困。
大兴地处丘陵地带,水资源匮乏,农作物品种较为单一,以种植稻子为主,间以山芋等旱粮。在宋桂海的印象中,每逢春季,镇子外的荒岗上,茅草丰茂,一场雨后,草地上就长出密密麻麻的“地答皮”。现在合肥的土菜馆里,地答皮炒鸡蛋是一道很受欢迎的特色菜,许多吃厌了大鱼大肉的人,最好这一口。
大兴镇地处丘陵地带,两侧俱为洼地和圩区,只有兴集老街这一块地势较高,在宋桂海的记忆里,老街路宽2米,路面为青石板铺就,可容一人推独轮车通过,老街两边商户林立,多为草屋瓦屋,偶有木质小阁楼。在老街上,每天都在集市交易,俗称“老集”,也叫露水集,交易以农副产品为主,因附近为洼地,又连接南淝河,所以泥鳅鱼虾等水产较多。对于宋桂海来说,印象最深的是路边摆摊卖碗茶和卖早点的,炸油条、炸狮子头,炕粑粑,菜籽油的香味飘得老远,令人垂涎,是早年常见的赶集场面。
现在这条老街已不复存在,居民们购物要到钢红路集市。站在这条路上,镇宣传委员苏鸣说,这条街每天从下午四五点钟到晚上,是最热闹的,马路两边摊贩云集,人都挤不动,有附近村民卖现摘蔬菜的,有摆小吃摊的,有卖服装的,交易十分兴旺。
大兴集有五大姓,分别为夏、钟、彭、尚、宋。这五姓中,以夏姓人口最多,祖上由江西省迁徙而来。钟氏人家集中在今钟油坊一带,早年以榨油为主业。彭氏人家解放初期前后,多从事木工、瓦工等建筑业。另两姓人口相对较少,其中宋氏人家主要是从定远县迁徙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