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多点突破 向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安徽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激发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已呈现出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良好态势,为全省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健康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马钢股份有限公司轮轴事业部二分厂中正在生产的就是将运往深圳用于当地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地铁车轮轮箍,它在减震、降噪、安全等方面的性能都处于全球先进水平,目前企业的这款产品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超过了70%。
作为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钢企样本,马钢公司在两年前却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亏损。为了突破困境,在省里针对“三煤一钢”出台的《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的支持下,马钢公司在两年内淘汰了600多万吨落后产能的同时,又正在实施一项投资180亿元的生产线改造和产品升级计划,企业转型升级明显提速。
马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海建介绍: “在(全国)37家500万吨钢铁企业中,我们排名原来是第20名,今年上升了13位,原来在(全国同行业)24家上市公司里面,可能是倒数一二名,现在稳居前三。”
为了精准施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安徽围绕“三去一降一补”5大任务,在谋划实施了“1+8+4”制度框架的基础上,今年又结合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集中出台了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支持“三重一创”、科技创新等9个“10条”政策以及创新发展4个支撑体系实施意见,形成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衔接、系统集成的完整路径。今年以来,在退出落后产能、实施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杠杆率、补短板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更明显成效。
省发改委副主任胡再生表示: “安徽的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明显提高,我们把更多的有效需求投向了创新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领域,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都保持了快速增长。”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为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安徽抢抓国家赋予的实施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机遇,已在科技领域用改革激发了创新活力的全面迸发。
合肥微纳传感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我手上拿的这一粒粒芝麻大小的芯片就是企业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嗅觉芯片,它可以精准识别人类嗅觉无法感知、但又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气味。
这款嗅觉芯片集成了16条电路传感通道,远远超过了全球同行业4条通道的平均水平,使产品在识别各类气味的同时,还能检测到气味的成分和来源。让这项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进市场的就是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中国科技大学四方合作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中科大先研院。由于机制新、体制活,近5年来,在中科大先研院孵化的企业已申请各类专利400多项,开发新产品240项。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林介绍: “把政产学研用这5要素进行汇聚,着力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基地和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
通过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安徽已先后出台了创新驱动发展1+6+2配套政策,构建起了覆盖创新各个环节的创新体系,全省创新综合实力已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9位。
像科技领域一样,在安徽广大的农村,改革同样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勃勃生机。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两年前就在全省率先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改革,眼下他们又开始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开展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等5大重点领域一齐发力。
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村委会主任周群之表示: “通过改革,我们的种植结构不断优化,通过改革我们的管理模式不断的创新,在农村改革和土地的三权分置上面做更好更积极地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安徽坚持破字当头,敢于迎难而上,推动了经济行政、民主法制、文化体制、社会治理等8个方面的600多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特别是一大批国家级重大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安徽除了在全国率先推行了政府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制度外,医改、农村综合改革、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等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 “安徽有很重要的创新探索能力,做出了成绩,国家有很多一些重要的改革都是从安徽产生的,安徽的改革向全国推荐了很多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吕政表示: “安徽紧密结合安徽的实际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改革的各项部署,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事业各个方面的改革,在全国都是走在前列,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推动安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