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划片”难给择校热“退烧”

16.12.2015  06:35

  11月26日,在教育部召开的教育规划纲要实施5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基础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教育部正在考虑推行“多校划片”,也就是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小学初中,让买了学区房的家庭也不确定到底能上哪个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为学区房降温。

  消息一出,“你的学区房白买了吗?”成了最火爆的话题之一。没买学区房的这拨人高兴了一会,冷静下来觉得好像有点不对。“以后孩子想上名校,买学区房也不行了?”学区房在手的这拨冷静得多,“买了学区房至少还有机会上名校,不买连机会都没有。

  其实早在2014年初,教育部就明确要求采取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的方式,推进免试就近入学。大部分城市目前正在执行的也都是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家门口就有学校可以入读,为什么还要择校?道理每个人都明白,因为学校之间有差距。中考分数、每年能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人数,家长们心里都有本“明白账”。 “上不了好小学、好初中就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这也是学区房红火的原因。

  学区房的出现,根本原因还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们只能努力想办法把孩子送进最好的学校。在目前的招生政策环境下,买学区房成了实现这一目的最直接的手段。 “多校划片”的政策的初衷是提高就近入学率,为学区房降温。但一个小区对应多所学校,只不过是降低了依靠学区房中签名校的几率,并没有改变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显然,再低的中签率也难以阻止家长对学区房的追捧,而且还要警惕其带来的新的寻租空间?

  可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与供给,通过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划分大学区等方式,迅速扩大优质教学资源配置,恐怕才是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法。如果有一天,“名校”与非名校的界线模糊了,教学水平相当了,哪个家长愿意赔上半辈子的收入去买什么“学区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