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一百多年的柴门大鼓渴望年轻人传承(图)
“柴门大鼓”唯一传人马云成和自己的大弟子王传刘
今天上午,在合肥蜀山新产业园区仰桥社区活动中心,合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柴门大鼓”唯一传人马云成和自己的大弟子王传刘,第一次登台为街坊邻居说唱“对口大鼓”。
马云成出身于戏曲世家,“年轻时,在南七一带说大鼓,一部《杨家将》我连说了近20天,每天来听的人都是里三层,外三层,重重叠叠又三层。”说起过往,马老神采奕奕。
柴门大鼓在安徽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2011年,在马老的倡议下,仰桥社区依托活动中心帮助他成立了大鼓书兴趣班,每周他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到这儿为居民唱一段,或者对一些爱好者进行培训,他还将自己参加演出的节目刻成光盘,供爱好者们学习观看。目前,兴趣班已有固定学员30余人。
近来,马云成发现大鼓书的受众面却越来越窄。他决定要进行适当的创新。受相声等曲艺节目的启发,马老最近在进行“对口大鼓”创作。对口大鼓就是由两个以上的人,同时上台对口说唱。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舞台气氛,还能够增添节目的趣味性和故事性。此外,马老还在盘算着尝试开展“配乐大鼓”创作。
如今,马老只收到了两位弟子,而且都在外地。
如何让大鼓重新回到老百姓的生活中间,有更多的机会登台表演,挖掘更多爱听、爱说的人,把这项民间技艺传承下去?为此,马云成历时两年,在原有基础上,对传统大鼓进行了改进,新创了对口大鼓和配乐大鼓,进一步丰富大鼓的表演、表现形式,为的就是让大鼓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除对口大鼓,马云成还自编、自写、自谱了配乐大鼓的曲目,但受制于资金、人力等因素,配乐大鼓要想实现还需要有共同爱好的人士共同来完成。“眼下要完成配乐大鼓的首演,最需要的是有一个乐队来配合。”马云成告诉记者,组建一个乐队,至少需要五个人,但是人才的缺少,对马云成来说才是最困难的。
王传刘是马云成的大弟子,也是仅有的两个弟子中的一个,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马云成,了解了柴门大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过因为自己工作的原因,王传刘学起大鼓,也是断断续续,“现在年轻人都要忙于生活,生活节奏快,很少能停下来学习一下传统文化,其实这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曲艺都是宝贝,我们年轻人有必要传承下去。”(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