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劝耕贷"扶持600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莴笋鲜翠欲滴、西瓜苗已争相探出头……宿州市埇桥区灰古镇八张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连栋温室大棚里满目春色。 “多亏‘劝耕贷’雪中送炭,解了建大棚资金的燃眉之急,合作社去年挣得‘盆满钵满’,今年有望再获丰收。 ”2月20日,合作社负责人王守兴告诉记者,从申请“劝耕贷”到150万元贷款发放,总共只用了11天,利率也比其他金融产品低得多。
来自省财政厅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省通过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注资21.5亿元,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农业担保公司,全面启动规模化批量化担保业务,创新开发“劝耕贷”担保品种,累计为57个县638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16.2亿元。
“劝耕贷”是2016年4月安徽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在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领域的全国首创,主要服务对象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食产业联合体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单户贷款额度最高100万元,龙头企业原则上最高融资额度不超过5000万元。
据了解,“劝耕贷”以勉励农耕为立意,是三位一体的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创新,构建“资源联手开发、信贷集合加工、风险共同管理、责任比例分担”的农业信贷担保模式,打造政银担“抱团”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的工作机制,推广“低成本、少环节、成批量、可持续”的支农信贷产品。在风险分摊上,银行承担20%责任,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及其组合的相关责任主体共同承担80%责任,大大消解了金融机构在给农户贷款上的顾虑。 “整个信贷过程中,政府、银行、担保机构既明确分工,又紧密抱团,实现错位把关、联合发力,有力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陈维光说,作为解决“三农”贷款担保难的有效尝试,去年底财政部向全国推广我省首创的“劝耕贷”模式。今年我省“劝耕贷”将继续坚持政策性功能定位,心无旁骛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措并举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短评】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添力
利息低不说,不用找人担保也能贷款,我省首创的“劝耕贷”产品,开启了金融支农新模式。政银担合作,瞄准农村金融面临的“痛点”和难点,为种粮大户“量身定制”,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长和现代农业发展。为这样的金融创新叫好!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快和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力度,建立政府主导的小微信贷担保体系,有力促进了“三农”发展。但长期以来,由于“成本高、风险高、效益低”,农村金融服务仍是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之一。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反映的贷款难问题愈加凸显。我省创新推出的“劝耕贷”业务模式,专业专注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政策组合效应和金融产品叠加效应,提高金融支农水平,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值得肯定。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作为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农村工作主线。其中明确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期待涌现更多像“劝耕贷”这样好的农村金融产品,为“三农”发展注入更多资金“血液”,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让农业更好成为令人向往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