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800多名“逍遥狱外”者被重新收监

13.01.2015  21:24

    难脱权力隐身衣

  ●原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经批准保外就医1年,后连续7年续保。

  利用金钱开道

  ●广东健力宝集团原董事长张海服刑期间,广东省监狱、看守所有关人员收受张海亲友贿赂,利用职务便利为他在转监、虚假立功、减刑等方面提供帮助,致使其两次被裁定减刑共计4年1个月28天,2011年1月26日刑满释放后潜逃国外。

  开启“绿色通道”

  ●广东省江门市原副市长林崇中违法监外执行案中,林崇中家属贿赂了河源市看守所原所长刘某、原教导员涂某,以及做取保候审鉴定的医院医生和医务科长,使法院作出了暂予监外执行的裁定。

  “有权人”、“有钱人”、“内部人”成刑罚变更重灾区;“监外执行”规则设计不健全等易造成服刑人员“脱管”

  假释变成“提前释放”,保外就医成了“保而不医”,监外执行相当于“重获自由”,身负命案监外执行后再杀人……减刑假释,原本司法中的人性化政策,在“权力寻租”的诱惑下,日益演变成特权之人逍遥法外的通道。

  广东收监138人,山东收监66人,成都收监28人……权威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超过800名“逍遥狱外”者被重新收监。违法减刑、假释、监外执行对于司法公平、公正的危害性不容小觑,打击“高墙内腐败”须堵住制度“后门”。

   1 调查 违规者被曝光 网民力量不小

  去年3月20日,最高检在全国检察机关启动开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专项检察活动,要求重点监督职务犯罪、金融犯罪、涉黑犯罪等“三类罪犯”刑罚变更执行情况,严查背后的司法腐败。

  行动中,对于保外就医的条件进行了更为严格的限定。山东省、成都市、石家庄市等多地都明确表示罪犯即使符合保外就医条件,但短期内没有生命危险,也将被收监执行。

  “梳理过往案件发现,不少违规者‘监外执行’都是由于网民或媒体的曝光才被发现。”海南省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代红说。

   2 探因 部门对接不畅 服刑人员“脱管”

  业内人士表示,“监外执行”规则设计尚不健全,从审批到监管,规定笼统,加上司法、检察院、法院等部门在一些地方对接不畅,缺乏沟通,易造成服刑人员的“脱管”窘境。

  山东成武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吴三军说,“决定机关很少与罪犯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联系,被决定保外就医的罪犯出监后又不主动到派出所报到,罪犯释放后很容易脱管。”曾被判有期徒刑8年的广东省电白县原教育局局长陈建明,被裁决暂予监外执行后被县法院从看守所提走,但他并未被送到相关部门监管,法院等部门均不知其去向达8年之久。

  缺少透明公开的程序,极易使得“监外执行”成为“法外之地”。“新刑诉法中的伪证罪,只惩罚在刑事诉讼中医生出具的假鉴定,但对于在审判之后的保外就医中的造假者,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海南省海口中院的一位法官说。

  因此,由于法规滞后、审批流程过于简单,监督难以到位。例如1990年颁布实施的《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包括疾病标准在内的多项规定模糊,早已跟不上时代步伐。

  最高检监所检察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存在监督盲点,如一些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案件没有期限限制,“一决到底”;一些法院尚未建立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案件台账,有的罪犯未到社区矫正场所报到,存在“脱管漏管”现象;对审判前未羁押、审判后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案件,监所检察部门无法掌握相关情况,存在无从监督的问题;此外,如何准确把握保外就医条件中“经诊断短期内不致危及生命”的标准,也是个难以操作的问题。

   3 监管 公开减刑信息 听证值得推广

  吴三军认为,应对保外就医鉴定人资格、虚假鉴定的法律责任等作出规定,一旦发现鉴定人违法操作,严惩不贷。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周光权表示,当前很多政法单位建有公开的官方网站,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可以把有关文书放在网上公开,必将减少背后的“名堂”和“猫腻”,一些地方实施的减刑、假释公开听证制度探索值得推广。

  避免“监外执行”还要针对特权服务对症下药。海南省川海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建平说,提高违规者的违法成本,让有权有钱者“不敢犯法”。

责编:孙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