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油市场报:多元服务成关键产后烘干“保驾”种粮

06.11.2018  16:36

近日,当记者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黄泥岗镇见到44岁的种粮大户程东贵时,他刚刚将烘干处理后的新稻谷卖给粮库。500多亩地的粮食顺利变现,不必再担忧产后的晾晒难题,让程东贵彻底松了口气。

近年来,随着粮食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粮食生产主体、组织结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主体越来越多。如何贴近产业实际和市场变化,更好地服务种粮大户,成为国家“优质粮食工程”尤其是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在秋粮收购期的采访中发现,部分粮食主产区粮食产后服务配套规模初成,功能逐渐完备,多元化的建设模式各具特色,粮食产后服务在帮助种粮大户产后减损、助力丰产增收方面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

烘干变“刚需”新型主体配套产后服务 

地处皖东的滁州市,粮食种植一年两季,分别是冬小麦和中晚稻。“南谯区周边土地流转率比较高,仅500亩以上的大户就有20~30户。无论是冬小麦还是中晚稻,对于种粮大户来说既无场地和时间,也无力进行人工晾晒,只能通过烘干来保证不坏粮和及时售粮,可以说烘干服务需求非常强烈。”滁州市南谯区粮食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据介绍,随着近年来粮食烘干需求的上升,南谯区目前的粮食烘干能力已经达到2160吨/日,售粮高峰期24小时开工的话,烘干能力每天超过4000吨。

“今年产的水稻已经全部经过烘干卖给了粮库,1.26元/斤,烘干费还没给对方结,因为稻谷水分不同,估计平均下来100元/吨左右。”程东贵对记者说。

在滁州市国家粮食储备中转库,记者见到了在此卖粮的种粮大户、文杰烘干服务中心经营者之一的华国安。2015年,华国安等4人投资建设了文杰烘干服务中心,依托原来的合作社,满足自己种粮需求的同时,为周边农户开展育秧、机耕、机收、烘干、销售等一条龙社会化服务。

“我们烘干中心的日烘干能力达到125吨,去年秋粮收购期开机天数约48天,截至目前,今年已开机烘干19天,预计开工率不及去年。烘干中心同时配套了900万斤仓容的标准钢结构粮仓,为农户提供代烘干、代销售服务。”华国安说。

据介绍,目前在文杰烘干服务中心周边10公里的范围内,近两三年已经陆续新建了4家粮食烘干中心。“现在周边的烘干塔很多,因为种粮大户遇到阴雨天,没法雇人晾晒,这样就必须上烘干设备,既能自己用,也能挣些烘干费,正常年景自然水分的稻谷烘干费约60~70元/吨。”华国安说。

在四川省眉山市,金光村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也有自己独特的专业服务模式。据了解,该合作社现有社员355名,粮食种植总面积4.1万亩,社会化服务6万余亩,为周边农户提供从耕、种、收到烘干全程机械化服务。在东坡区、仁寿县、洪雅县等地先后配套建设烘干机65台,日烘干量达1500吨左右。

好味稻水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相德告诉粮油市场报记者:“从8月中旬开始,我们的烘干中心就已经开工,目前只剩下少量的晚稻待烘干,今年的烘干服务周期将过去。”李相德表示,由于雨水多,当地水稻自然水分普遍在26%~32%,需要烘干到13.5%,烘干费用为180元/吨。如果是给合作社以外的其他种粮大户提供烘干服务,刨除用气成本和设备折旧,净利润在60~70元/吨。

经营土地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粮食产后减损的“刚性需求”,让不少种粮大户和粮食种植合作社尝试配套粮食烘干设施,为己用的同时还能服务周边其他种粮农户。

种粮大户延伸产后烘干服务,体现了新型主体主动适应市场形势、提升粮食生产品质的意识提升,同时也说明我国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亟待提升,唯此才能帮助种粮主体丰产增收,保护其种粮积极性。

创新服务模式让种粮大户产后无忧  

针对市场化收购条件下农民收粮、储粮、卖粮、清理、烘干等诸多难题,去年以来,财政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大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加快建设专业化的经营性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有偿为农民提供“五代”服务,力争在“十三五”末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

为了更好地发挥产后服务中心的功能,避免重复建设,提升烘干资源的使用效率,各地粮食部门积极探索,创新组织形式,除了盘活国有粮库的现存资源,鼓励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粮食加工企业自建粮食烘干设施外,还摸索出“国有粮库+民营企业”等合作经营新模式。

在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东馆粮管所和抚州永兴米业联合建设经营了东馆粮食产后联合服务中心。东馆粮管所拥有仓库17座,仓容2250万公斤,收储能力强;永兴米业则是一家集粮食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龙头企业。

东馆粮管所以仓库及仓储设备等基础设施入股,按投资金额收取5%~10%的年租金,不参与该中心的生产经营,只对其进行协作和监管;抚州永兴米业以投资粮食烘干设备资金入股,具体负责该中心的生产经营,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国有+民营”合作经营新模式,既有利于充分发挥国有粮食企业在仓容仓储、技术人才上的优势和民营粮食企业市场敏感、机制灵活的优势,也有效缓解了产后服务中心建设过程中资金紧缺的矛盾,引进了完全基于市场运作的服务机制,实现了优势互补、运行灵活、降低成本、惠利于民、发展共赢的总体目标。

安徽省全椒县艾塘烘干中心也采取了强强联合的模式,通过与当地辉隆集团的合作建设,为种粮农民提供代储存、代烘干、代质检、代加工、代销售“五代”服务。

2018年,该中心烘干小麦1000吨,今年秋粮上市以来,水稻烘干日入库量达到100吨以上,仅半个月就烘干水稻3000多吨。

“这极大地方便了当地农户和种粮大户,带动了粮食减损、提质、增效和粮农增收,同时国有粮食烘干服务中心还起到了引导烘干市场合理定价的作用,有效解决了农户‘烘干难、烘干贵’问题。”滁州市粮食局局长安国领对粮油市场报记者表示。

为进一步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多地结合实际将“五代”服务进一步延伸,购置小型运输工具,开展代运输服务,着力帮助农民解决“最后一公里”运输问题。此举既降低了农户运粮成本,又拓宽了服务中心的经营范围。

临川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通过精准对接粮食生产大户、合作社,与其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代销代购、代保管及产后技术等服务,确保清理、烘干的粮食完全符合国家技术质量标准。

为防止“烘干难、烘干贵”现象的出现,在今年的夏粮和秋粮收购工作中,滁州市粮食局等多部门共同施策,引导各烘干点合理定价,满足种粮大户的烘干需求。

据介绍,2017年秋季滁州市辖区内稻谷水分在20%以下的基本上控制在每斤4分钱左右,20%~26%的烘干费用控制在每斤6分钱左右,比之前下降30%~50%。国有粮食烘干站点的涌现拉低了市场烘干服务价格,有效降低了种粮大户的烘干成本。

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要建成布局合理、能力充分、设施先进、功能完善、满足粮食产后处理需要的新型社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增强农民市场议价能力,促进粮食提质进档,推动节粮减损,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应对市场化收储的新形式、适应种粮主体的新需求,社会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应当因地制宜地创新组织形式、配套服务职能,既满足需求又要避免资源闲置,完善多元服务,形成完整的服务链,贴近实际地切实服务种粮主体,以提升我国粮食产后品质保障水平。

 

http://www.grainnews.com.cn/content.aspx?id=9&type=2&articleGuid=4ec77215-4783-41c8-a181-7cb3d78deb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