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长自信是中国社会自信的缩影
在8日王毅外长的记者会上,日本NHK记者问到中国今年的阅兵式会不会邀请安倍首相,并且进一步提出“不少日本民众”的疑问:中国是不是在把历史问题作为武器,“贬低日本战后对世界和平的贡献”,“中伤日本在国际上的信誉”?他甚至提出中国作为大国应更有“大国胸怀”。
这一串问题除了中国邀请安倍与否,其他的都相当不客气。王毅部长的回答很自信,平和而不失原则。他指出“只要诚心来,我们都欢迎”。在评价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时,他强调了“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这个道理。他说,“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王毅外长的回答受到中国舆论的高度赞扬。值得注意的是,王毅自始至终没使用激烈措辞,没对日本搞“大批判”,而是一直在讲道理。中国公众欣赏外交部长的这一态度,侧面反映出这个国家的舆论在跟上国家力量上升导致的种种环境变化。人们不再像10年前中日就历史问题严重冲突时那样冲动,中国人在珍视原则的同时,越来越重视对理性逻辑的坚守。
王毅外长昨天面对了不少尖锐问题,他一个也没回避,且回答得都很清楚,不模棱两可。可以看得出,中国外长在回答那些问题时做到了“怎么想就怎么说”,国内舆论场对他挑选措辞似乎没形成什么压力。
对一个崛起的大国来说,这是难得的境界。外界常说中国“民族主义”有多么严重,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王毅就不可能对NHK记者“绵里藏针”的提问回答得如此轻松、豁达,他大概就要为迎合那些激进力量的口味而说些很容易辨认的“重话”。
我们想说,中国整个国家都越来越平和,发展带来的自信成为这种外交平和的不竭源泉。王毅说中国要走一条合作共赢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这既是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主张,也已成为中国民间基础十分雄厚的主流信仰。
中国社会对日本的意见很大,但这种意见并非针对日本整个国家的表现,也不是为日本定性的一种态度。我们就是反对日本在历史问题上逆潮流而动的做法,反对其对华政策中那些狭隘偏激的东西。那么多中国人在中日政治关系紧张的时候赴日旅游,大量购买日本产品,这些都是中国社会对日态度的组成部分。
外界如今不时有侵犯中国利益的挑衅性言行,但中国人越来越不容易被“激怒”。处理这些麻烦如今被当成司空见惯的事情,中国社会在对外问题上的承受力有了惊人的韧性,这实际是中国作为大国“承担国际责任”的特殊表现。
中日在历史问题上摩擦不断,但不能不说,中国在这方面的耐心越来越多,日本方面则显得更加焦虑、患得患失。如果中日摩擦久拖不决,肯定是一种“双输”局面,但中方的适应力将远远大于日本。因此是否继续要背着历史包袱不放,的确要由日本做出选择。
中国的整个对外关系都已形成保持稳定的强大基础。当合作共赢精神被中国这样的大国坚决倡导时,它的生命力很可能被外部一些力量低估了。中国的这一战略设计是打不倒的,少数反对中国对外战略的力量恐怕迟早要做出自我调整。一些人或许不相信我们的这一判断,那么走着瞧吧。
责编:孙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