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耗造假堂而皇之存在 车企谈油耗色变
汽车油耗造假已经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一辆乘用车的油耗检测费用高达100万元,如果整车企业一年内要上市几款新车,加起来的送检成本至少有几千万元,且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决定新车能否顺利上市。这样的利益关联下,“寻租空间”随之增大。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油耗造假这一现象之所以能够长期堂而皇之地存在,跟油耗检测相关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有很大关系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近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收到工信部的责令整改通知书,针对检测中心油耗检测质量控制存在的严重缺陷,工信部责令检测中心自2014年6月1日起进行为期6个月的整改。整改期间,工信部将暂停受理检测中心的检测报告。
工信部此举意味着国家将进一步加强油耗管理。
今年“3.15”期间,央视报道称中国汽研旗下长春与天津两家汽车检测机构存在与车企共同进行油耗造假的情况。这让国内唯一一家以汽车技术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中国汽研陷入了风波。
而涉及方之一的海马汽车,在被曝光之后发布公告否认造假,称所有上市车型均达到国家相关技术标准,公司所有车型的油耗检测均按照《轻型汽车燃料消耗量试验方法》(GB/T19233-2008)的相关规定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公司所有上市车型油耗均符合《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2004)标准要求。
在停牌了一段时间之后,中国汽研进入为期6个月的整改阶段,但检测中心油耗检测质量控制存在何种严重缺陷以及整个整改计划并未向外界公布。
法治周末记者从接近工信部的人士处获悉,央视“3.15”曝光部分检测机构制造虚假汽车油耗后,工信部立即责令产业司和装备工业司的相关领导带队,对汽车油耗第三方检测机构和所有车企上报的油耗数据进行彻查。而面对近期处于风口浪尖的油耗检测问题,中国汽研的有关领导称已经为此事“头疼得寝食难安了”,工信部要求他们整改完成之后再向媒体谈及此事。
法治周末记者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工信部将在全国范围内调查整顿汽车检测机构。此次调查是否与“3.15”曝出的油耗造假有关,不得而知。采访过程中,多个车企相关人士和汽车检测机构则谈“油耗”色变。
一个油耗数据引发汽车全行业震动。那么油耗数据造假是行业内的普遍情况吗?第三方检测机构为何能向油耗数据注水?除了造假外,油耗检测缺陷暴露了哪些问题,是检测标准还是管理制度不合理?在消费者普遍反映“投诉无门”的情况下,如何使信息更加透明化并改进消费者投诉渠道?
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就在工信部发布对中国汽研整改通知之前,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发布了《关于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二条规定:“对于上一年度平均燃料消耗量不达标的乘用车企业,暂停受理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达不到GB27999-2011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的新产品《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申报。”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