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城镇老街有86处 “历史文脉”谁人来续?
中安在线讯据江淮晨报报道,文化兴则老街兴,文化亡则老街亡,老街文化始终是影响老街兴衰的关键因素。昨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7》蓝皮书发布会获悉,安徽省传统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尤其以老街文化代表的城镇传统文化尤为明显,探索老街文化保护性开发、推动老街记忆活化与定格、打造老街文化活态传承刻不容缓。
安徽城镇老街共有86处
合肥 的三河古镇、芜湖的冰冻街、黄山的屯溪老街、宿州的符离老街……这些老街在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建造了各种类型的历史风貌建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老街风俗。
本次报告对安徽的老街资源进行了统计,目前,全省共有86处城镇老街,主要集中在皖中及皖南,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芜湖、安庆、合肥3市,分别为17处、12处、10处,老街数量总数占到全省近半。
报告提出,老街不但包括官方审核揭晓的历史文化街区,还包括众多不知名、未被官方评定,但本身具备丰富文化遗存的区域。具体到安徽省来说,以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为依托,在数百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中,孕育了当地文化的特色、观念等诸多具象,在皖北、皖中、皖南地区形成了众多知名的与非知名的老街。
以合肥三河老街来说,该老街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汇集而成,其街道沿水而建,以“十字”布局,十多条街道协调并契合周边自然环境,彰显老街的独特的格局风貌。“与屯溪老街类似,三河老街是建筑文化、格局风貌、饮食文化并融,逐渐兴盛且蔚为大观的体现。”报告认为,分析老街文化的兴盛、复兴、衰败等截然不同的命运,可为当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启迪。
有的老街“除了名字是旧的其他都是新的”
然而,在当前情况下,众多城镇老街建筑及街巷空间格局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遭遇“建设性破坏”,承载的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变得“模糊”,老街历史文脉遭遇严重“断裂”。
“商业气息过浓、缺少文化内涵、建筑是翻新做旧的,老街除了名字是旧的,其他全是新的。”报告认为,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众多,主要体现在地方政府、开发商、老街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围绕老街及其文化的博弈与冲突。
在此情况下,导致老街文化记忆的弱化与流失,文化传承主体流失、老街习俗内容简化、居民文化记忆模糊、传统工艺无人传承、文化遗存价值挖掘不足。
针对老街的文化传承,报告提出建议,“以三河老街为例,漫步三河古镇,可以看到‘一桥跨两岸,鸡鸣三县闻’的古三县桥,可以看到彰显老街特色生产、诚信经营的众多老字号,也可以看到老街以文论道、以文济世的大夫第文物建筑。”但是,对于三河古镇鹅毛扇、油纸伞、灯笼、牛角梳等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制作流程却没有相应的展示,致使老街的文化精神无法完全体现。
鼓励老街文化传承主体回流
因此,报告建议探索利益相关共同参与的保护制度,考虑到合肥、芜湖、安庆各类老街众多,可在这些地级市增设老街文化管理办公室,全权负责老街建筑、手工技艺等遗产的普查、登记、保护与开发等。
此外,报告认为,应吸引老街居民人口回流,提升老街居民话语权。作为老街文化传承核心主体,老街原住居民的大量流失,往往是老街文化断裂的肇始,建议政府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发挥回流劳动力禀赋效应,带动老街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同时,要提高自我造血能力,在城市建设中,积极将老街融入进去,老街也必须融入城市主流文化建设中,“最终打造老街文化活态传承模式,培养老街居民文化自觉、重视老街传统工艺生产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