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埇桥马戏把动物当成孩子养 仍面临发展难题
一些动物由于经常被拉去公共场所,对摄像机和镜头特别敏感。 |
这个行业靠动物吃饭,因此人和动物往往是互相依存。 |
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埇桥马戏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近些年来对动物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和一些针对禁止虐待性表演的政策出台,部分演出了近百年的马戏节目因为被认为“过于残忍”,永远退出了舞台。动物保护与文化传承孰轻孰重,如何在中间寻找到平衡点,这成了摆在埇桥马戏人面前的难题。
关于虐待——“虐待动物?我们不敢,更不会!”
走在蒿沟乡高滩村李同海家中的虎舍边,李同海这样告诉记者提出的对待动物的问题:“如今很多人对于我们马戏有着偏见,认为我们的马戏是虐待动物,但想一想我们怎么可能虐待它们。虐待?我们不敢,也不会!”
李同海说,先不说法律角度,光是从经济角度上来说,一只老虎一天的喂养费用就有一百多元,如果虐待它们,不仅经济成本上说不过去,而且还得负法律责任。另外从个人感情角度上来说,已经和动物们相处了那么多年,都是同台演出的老搭档,如果说马戏人都把老虎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养,都不为过。
李同海说,好好照顾这些动物们,动物们也会对人有感情。有时候,老虎生病了,兽医就要为它们从尾巴上打上吊针,它们也知道兽医是来帮助它的,会一动不动地接受治疗。而此时,李同海也会在一旁陪着它们,直到老虎的病情有所好转。为了及时掌握老虎的病情,李同海还用上高科技的方式,他在虎舍中安装有监控摄像头,随时观察着虎舍中老虎的一举一动,老虎任何一个不适的反应,他都能在电脑中看得清清楚楚,就要立刻叫来兽医。如今,李同海聘请了宿州市的一位专业兽医,专职为这些狮子老虎体检。
李同海指着虎舍中还在蹒跚学步的小老虎说,这只小老虎出生时,由于母虎没有奶水喂养,但下了崽的母虎不让外人靠近,曾差点饿死,于是李同海家中那只原本看门的狗,便成了妈。
关于训练——从不听话就打到食物诱导
据了解,埇桥的马戏如今已经传承了数百年,到了上世纪30年代,埇桥马戏关于虎的节目就已经成熟,并出现了多个流派,那时候的埇桥吴清云的老虎表演就已经闻名全国。那时,埇桥地区就已经有多户人家“吃老虎饭”,按照祖传、相互学习的方式训练老虎。
在开办属于自己的马戏团之前,李同海曾经在国营动物园里担任驯兽师,他回忆说,此前老祖宗如何训练老虎不知道,但改革开放初期,他刚进宿州国营马戏团的时候,因为观念落后的原因,对待动物的方式确实存在着一些粗暴的方式,动物不听话就打。与此同时,动物和人之间关系也较为紧张,当时的驯兽也是一个危险的活计,经常是狗熊、老虎等动物被打急了,朝人身上一趴,胳膊上就出现一个血印子,那个时候驯兽师受伤也是常有的事情,李同海身上至今还留有那个时代留下的疤痕。
“直到八十年代之后,大部分埇桥马戏人训练动物的方式才有了改变。”李同海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埇桥马戏人与国际上一流马戏团进行了接触,埇桥马戏人开始知道,不用打,动物也会变得很听话——将惩罚变为鼓励,就像小孩子一样,改由食物引诱,让动物形成条件反射,能够更好地训练动物。比如狗熊踩跷跷板这个节目的训练,驯兽师会用一根线牵着块食物,引导着狗熊走向跷跷板,如果狗熊能够在跷跷板上站稳了,食物就会落入狗熊的口中。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