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桥农机科技创新成果亮相全国玉麦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活动
9月27日,宿州市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灰古核心示范园内人头攒动、个个兴致盎然。全国玉米小麦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活动在这里举行。
出席此次活动的有农业部农机化司副司长王家忠、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副站长涂志强、安徽省农机局局长胡刚、中国农机化协会会长刘宪、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敏丽、全国玉米指导组长张东兴、小麦指导组长李洪文、大豆指导组长李宪义及国家有关省市业内知名专家。
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灰古核心示范园活动现场,专家们现场观摩每一处农机作业技术路线展示,边看边问边交流探讨,听的兴致盎然,问的仔细深入。埇桥区第一农机推广站站长王敏向专家们介绍,“为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三年来,我们先后在全区建立了7个农机化试验示范基地,经过不断的试验示范,为不同种植区域农民提供了可靠成熟的技术路线,一是大豆种植区可采用,联合收割机(加装碎草器)→限茬收割(20厘米以下)→新型播种机宽行(30-40厘米)板茬播种;联合收割机(加装碎草器)→高茬收割→秸秆还田→新型播种机宽行(30-40厘米)板茬播种。二是玉米种植区可采用,联合收割机(加装碎草器)→高茬收割(30厘米以下)→板茬播种(行距60厘米)。”目前,这3条技术路线已在全区成功推广并广泛应用,受到农民欢迎。
“我们合作社现有1组大型粮食烘干机,日烘干能力100万斤左右 ,不但能满足自己流转土地的粮食烘干需要,还能为周边农民提供1600万斤左右的粮食烘干服务,有效解决周边农民粮食晾晒难问题,补齐烘干环节的机械化短板”宿州市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埇桥区淮河农机合作社负责人李勇如是说。目前,该区拥有粮食烘干机组107台套,日烘干能力近万吨。
在西二卜乡葛林村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内,埇桥区春雨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雷修春介绍,“这是区农机局指导建立的保护性耕作试验田,已有5年没有耕翻,采取的是农机局推广的秸秆还田、免耕播种技术路线,预计今年大豆亩产在200公斤以上,相比传统耕作模式,抗旱保墒优势明显,产量无明显增加,减少了机械进田次数,每亩可节省耕作成本50元左右”专家们一边查看大豆长势,一边扒开土层分析研究。
现场活动结束后,与会部分领导与专家专程来到埇桥区农机局和第一农机推广站检查指导工作。区农机局局长夏晓在座谈时介绍,埇桥区作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近年来,着眼于“补短板、促全程”的总体思路,重点攻关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玉米、大豆标准化种植技术,主攻玉米、大豆生产全程机械化薄弱环节,大胆探索农机科技创新,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线,为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打造皖北粮食生产功能区提供了可靠技术支撑。截至2016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224万千瓦,小麦、玉米、大豆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9.9%、88.5%、96.35%,该项农机技术路线创新被区政府评为科技创新奖。
检查组认为,埇桥区农机化工作基础好、做的实,有创新、有亮点,可复制、可推广。埇桥区农机部门要总结好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形成标准化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玉麦豆两熟区发挥区域示范引导作用,努力争创全国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埇桥区农机局 马云)
省农机推广总站何超波现场讲解作业技术路线
埇桥区第一农机推广站站长王敏介绍保护性耕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