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屏的垃圾分类,合肥也有新动作:正推动立法
放在小区里的分类垃圾箱。
据江淮晨报讯 随着上海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垃圾分类也成为了全国话题。但在合肥,垃圾分类这个话题一点也不新鲜——3年前启动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如今每15个合肥人,就有1人掌握了垃圾分类这一基本“生存技能”。
而合肥也正在推动垃圾分类立法。记者昨天从合肥市城管部门获悉,围绕垃圾分类立法,合肥市人大一行来到合肥市城管局开展立法调研工作。
垃圾分类合肥3年前开始“打头阵”
近日,垃圾分类成为上海人的社交新话题,但对于家住庐阳区市委大院小区的居民们来说,生活垃圾怎么分类早已经轻车熟路。
2016年初,随着合肥市餐厨垃圾处理厂正式进入商业运行阶段,合肥生活垃圾终端实现了分类处理,合肥市城管部门也随即重启垃圾分类试点。4月初,庐阳区4个小区率先全市试点生活垃圾“智能分类”,市委大院小区就是其中一个。
和上海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不同,合肥在居民小区推广垃圾分类时一直都是“温柔的鼓励”——居民正确投放垃圾后,都会得到相应的奖励积分,并可以根据积分来兑换洗衣液、肥皂等生活用品。
“3年来,我们一直在坚持这样的垃圾分类模式,每天都安排督导员在分类投放点指导并抽检。”昨天下午,庐阳区城管局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市委大院小区每天大约收集餐厨垃圾120升。”
最新进展约60万人参与垃圾分类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将合肥市列入全国首批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46个重点城市。随后,合肥也加大了垃圾分类的推广力度和扩张版图。
在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设备,优化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的同时,合肥垃圾分类也开始“两条腿”走路,在居民生活小区试点的同时,开始强力推进公共机构垃圾分类全覆盖。
昨天,包河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截至目前,包河区445家公共机构(含机关事业单位、公办中小学、幼儿园)生活垃圾分类已经实现全覆盖,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小区也已达56家,覆盖居民6万余户。
记者从合肥市城管局获悉,截至2019年5月,合肥已经建成胜利路街道、海棠街道、南七街道、望湖街道等9个示范片区,在建示范片区8个。数据显示,合肥417个社区、769家公共机构、282所中小学已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参与市民19.7万户,约60万人。
这也意味着,每15个合肥人,就有1人掌握了垃圾分类这一基本“生存技能”。
启动立法市人大昨开展立法调研工作
作为先行开展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上海推动垃圾分类也引起一些城市的学习。7月2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就发布消息称,北京将推动垃圾分类立法,罚款不低于上海。
在今年3月15日正式实施的《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中,就推出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并对拒绝垃圾分类工作的个人和单位设立“拒收制”,以及对未按照规定分类投放生活垃圾的个人、单位实行处罚的责任条款。
与《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相比,《合肥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作为政府规章,其法律强制力度并不如《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不过,目前合肥垃圾分类地方立法也已经启动。昨天上午,围绕垃圾分类立法,合肥市人大一行来到合肥市城管局开展了立法调研工作。
而垃圾分类一旦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将有可能像上海一样,对个人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分类标准与上海“干湿分类”并不完全一致
在合肥,尽管垃圾分类已经覆盖60万人,但对于生活垃圾如何分类,仍然有超过700万人还不大清楚。
与上海的生活垃圾“干湿分类”不同,合肥的生活垃圾实行“四分法”,即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其他垃圾。
“简单地说,能卖的就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要单独放,餐厨垃圾要分开收集投放,剩下的就都是其他垃圾,可以一起扔到标注有其他垃圾的桶里。”合肥市城管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处长李大勇介绍。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正式实行也吸引了合肥城管人的关注,李大勇表示,其中不少做法值得合肥学习,“比如桶边值守制度,对于提高垃圾分类正确率效果很好,而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在减少垃圾桶布置的同时,也能倒逼居民养成少制造垃圾以及物品资源再利用再使用的好习惯。”记者王姗/文高博/摄
原标题:垃圾分类启动立法 合肥市人大开展立法调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