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大别山道路” 服务美好安徽建设

15.10.2015  09:45
30年前,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安农人胸怀“三农”真情,肩负“科技扶贫”使命,走进了巍巍大别山,开启“科技开发大别山”的艰辛历程。30年的坚守,“大别山道路”从一条科技扶贫的道路,发展成为一种办学理念;从一种社会需求转化为一种内生需求,安农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知识分子的一种责任与使命,诠释着一所地方农业院校存在的价值。

回顾“大别山道路”30年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大别山道路”的形成、发展,其思想根源是“教育报国”的理念,是安农人“科教兴农”的担当。从80年前李顺卿院长提出的“造就人才、改良农业、救济农村”的办学思想到“大别山道路”,从致力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人民脱贫致富到服务新农村建设,安农人始终把服务“三农”、奉献“三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立校之基、发展之本、动力之源,在坚守中与时俱进、不懈探索,在思变中坚韧守望、锐意创新,绘就了“科教兴农”的壮美画面,为安徽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历史和实践证明,一所大学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大学存在的价值和必然,最为根本就是其对社会发展、人类文明的贡献。翻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无数先贤“教育报国”的“救国救民”奋斗史。正是这种使命与担当,支撑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自强不息。一个多世纪的栉风沐雨,见证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为鲜明的特征、最为宝贵的经验,那就是始终肩负着民族振兴、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今天,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农业大学的号角已吹响。如何把学校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唯有坚定崇高理想,牢记责任使命,坚守大学存在的价值,把学校的发展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之中,融入美好安徽建设的热潮中,主动作为,引领发展,在服务“三农”的新征程中,开创安农更加美好的未来。

站在新的起点,回首30年艰辛探索,遥望渐行渐远的先贤,让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与责任使命同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