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地方“两会”代表委员热议体育健身——创新务实 贴近民生 服务百姓
建设青少年校外健身场地、农村体育设施要因地制宜、 推动试点医保健身一卡通 、开放学校健身场地服务百姓健身……正在进行或刚刚结束的地方“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就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在代表、委员们看来,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体育工作更应创新务实,贴近民生。
南昌市政协委员徐峰将目光放在了健身场地上。他说,亚洲杯足球赛精彩让人不免“脚痒”,只是放眼市区,想找个公共的足球场并不容易。因此他希望能进一步加快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步伐。徐峰委员建议,由教育部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学校做好场馆开放工作。“对于学校开放体育场馆所增加的费用,由财政给予支持。政府为开放体育场馆的中小学购买安全责任险,以消除学校在安全方面的顾虑。”
同样是关注健身场地设施,不过,山西省政协委员刘宗贤更关注的是青少年校外健身场地。刘宗贤委员说,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10年整体下降。造成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青少年锻炼的时间和场地有限。因此,他建议重视山西省青少年校外健身场地和设施的问题,尽快责成建设、规划、国土、教育、体育等相关部门严格认真落实《山西省全民健身促进条例》中关于青少年校外健身场地和设施的规定,制定详细可行的青少年校外免费健身场地和设施的实施方案,力争在十年内达到让每一个青少年在离家三公里的周边有健身活动的场所或设施。“有了随时随地锻炼的条件,我们的青少年才会逐渐培养健身运动的好习惯,我们的全民健身梦才有可能实现。”
山西省政协委员史海涌则强调,农村体育设施要因地制宜。“如果能够结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地域特点建设体育设施并发放相关的体育器材,这些场地与器材就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推动农村地区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史海涌委员建议,为避免过去一刀切、盲目搞体育设施建设和发放体育器材的做法,以使体育设施和所提供的体育器材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各地的实际需要建设相关体育设施并投放必要的体育器材。要对全省进行统一而科学的规划,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特点与特色。要从群众锻炼身体的角度考虑,对没有特别爱好的农村居民提供大众化的体育器材。
南京市政协委员陈爱玲则建议南京出台地方性法规,把全民健身纳入法治的范畴。“法治并不是意味着限制,而是用法律对这项权益加以保障。”比如,立法部门通过立法形式,制定了对马拉松赛事的主办要求,一旦主办方遵守法律的要求,政府部门就没有理由不批,应该予以支持。“因为现实情况是,你不批也没用,如果他真要跑,说不定就躲到一块偏僻的地方,反而徒增安全隐患。”
安徽省政协委员冯潮表示,他最大的心愿是推动医保健身一卡通。 据冯潮介绍,发达国家统计显示,每花1元钱用于健身,可以减少医疗支出8块钱。一旦刷医保来健身,就可使医保作用得到极大延伸,从有病看病转向无病防病的目的,可积极引导市民花小钱“买健康”。而现在的状况是,医保卡内剩余的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盘活、有点浪费。因此,作为省体育局局长的冯潮表示,后期省体育局还需要和人社部门进行对接。“我们考虑选择在某个市、某个年龄段的人群当中先进行试点,对医保个人账户结余金额超过一定额度的部分,按比例进行使用。未来重点选择几个在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场馆试行。这对于发展体育产业、促进消费都是有好处的。”
此外,建好“城市自行车绿道”、建设10分钟都市健身圈、开放企事业单位活动场所、场馆门票采取体育券方式、健身教练应走进社区等建议,也将视角放在了百姓最关注的健身场地、健身服务上。(2015年2月10日《中国体育报》头版,本报记者 张旭光)
编辑:孙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