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窝窝里长出了“金饭碗”

28.11.2017  00:07

今年以来,历阳镇立足蔬菜产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以贫困户为主体、“一村一业一社”为依托,新型经营主体为带动的“金菜地”脱贫工程,土窝窝里长出了“金饭碗”,让更多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了稳定就业。

勾勒理想蓝图—— 贫困户的生产生活、产业发展始终牵挂着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心,“脱贫致富 共同小康”早已内化为历阳人的血脉精气。在得知“绿源”合作社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后,杨福好镇长带着镇扶贫队员实地调研“绿源”蔬菜生产基地、“台湾农业创业园”,对企业的运营模式、引盈利方式、合作机制问得十分详细,拿出笔记本做了详细地记录,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请教,“产业扶贫成效如何?‘一村一业一社’落实得怎么样?贫困户收入有哪些保障?

  “走出去取真经,请进来迎发展”。经过一番调研规划,镇里最终选定了农业基础良好的万寿村作为“金菜地”试点基地,勾勒出理想的蓝图。按照计划,万寿村“金菜地”的蔬菜产业基地由财政出资,总规模为100亩。其中,大棚蔬菜30亩、露地蔬菜70亩,涵盖沟渠路林、水肥一体等配套设施齐全。同时,在蔬菜基地成立村级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所有贫困户40户为社员,采用“贫困户+合作社+经营主体”模式。贫困户以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入股经营主体,经营主体按每户2500元保底加盈利分红给合作社,再由合作社分配贫困户,实现“种一亩菜,脱一户贫”。为了落实制度保障,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任第一副组长的“金菜地”脱贫工程推进组,每周一次调度推进会,明确镇农技站、扶贫办等部门分工划村包保工作任务,抽调人员入村指导,开展“点对点”培训。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历阳镇出面对接协调,从“绿源”蔬菜生产基地请来了“农业专家”,确保每一户从事蔬菜特色种植业的贫困户都有农技人员帮扶指导,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服务,解决贫困户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播撒希望的田野—— 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紧张施工,万寿村的金菜地工程已经初具规模。走在宽敞的田野里,极目望去,白色的塑料大棚一个个雨后春笋,茁壮的庄稼破土而出,农户们头戴草帽飞舞着手中的锄头,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种致富的“金种子”。

7月里,镇长杨福好来到和县历阳镇万寿村,深入田间地头,走进一个个塑料大棚查看作物生长情况。在“邢桃合作社”,一株株吊香瓜长势喜人,翠绿色的藤蔓长绕住一朵朵黄色小花,毛茸茸的花骨朵甚是惹人喜爱。正在地里锄草的邢老汉脸上乐开了花,他兴奋地对镇领导说:“别看我老汉今年63岁了,我的身体硬板着哩,今年我从村里的蔬菜基地认领了8米大棚1亩,村干部告诉我今年的吊香瓜能卖到2.5元一斤,我这一亩大棚能卖上几千元哩,我老汉脱贫的干劲足着嘞!”老汉还给我们算了笔账,“现在,每天有70元的工钱,每年还有2500元的补助,村干部说年底合作社还有分红,守住我这一亩三分地,我老汉可真是抱上了个金娃娃呀!

贫困户捧上了“金饭碗 ——从11月21日开始,历阳镇万寿村“金菜地”蔬菜基地喜获大丰收。一亩亩白色的塑料大棚里攒动着忙碌的村民和轰隆隆的拖拉机,碧绿的甜瓜、雪白的花菜、红彤彤的辣椒汇成已一曲丰收的大合唱,将美妙的幸福和喜悦浇灌进老百姓的心田。一张张捷报飞来,“网纹甜瓜6300斤10000元”、“青椒2400斤3500元”、“花菜1500斤1050元”。伴随着丰收的锣鼓,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胀胀起来了,“今年要给孩子们买个新电视机”、“过年给老伴买个洗衣机”、“来年让儿子也不去广东打工了,留在村里和我一起种辣椒”,老百姓过好日子的愿景一个个腾飞起来。

金菜地”项目负责人王玉龙介绍说:“万寿村示范基地占地面积100亩,政府投资130万元,按照“种一亩蔬菜,脱一户贫”的要求,建成二代棚体40亩,露地蔬菜60亩。40亩大棚共建设8米大棚49个,其中10个棚体种植网纹甜瓜、6个棚体种植有机花菜、33个棚体种植辣椒,其中:网纹甜瓜2500斤/亩,有机花菜3000斤/亩,大椒4000斤/亩;60亩露地蔬菜,其中种植莴笋20亩、大白菜10亩、花菜15亩、平包15亩,其中莴笋4000斤/亩,大白菜5000斤/亩,花菜3000斤/亩,平包3000斤/亩大棚蔬菜在本月底上市,露地蔬菜预计在12月份上市。除去运营成本,预计大棚蔬菜每亩收益5000元,露地蔬菜每亩收益1000元。”

广大农村大有可为,在金色的土地上播撒下希望的种子,我们收获了“共同小康”,踏上十九大的新征程,我们的脚步更坚定;伴着“脱贫攻坚”的号角,我们大踏步行径在幸福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