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化都市区——合肥“大开放”站上新起点

10.11.2014  17:12

  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提升合肥都市区国际化水平,对于合肥融入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层级和区域竞争能力,扩大国际知名度和对外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以更加主动的姿态,扩大对外开放,增进务实合作,大力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构建全方位大开放发展格局,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打造引领区域发展的国际化都市区,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描绘了美好蓝图。

  构建国际化营商环境

  “合肥的办事效率很高,服务意识很强,大家很愿意到合肥投资发展。”一位外商谈起合肥的发展环境,赞不绝口。

  发展永不止步,改善环境更需要持续发力。

  “广泛学习发达国家和先发地区经验,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用好用足用活皖江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权,加快构建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相符合、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办事规则和投资环境,做到管理法治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国际化。”此次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对合肥加快融入国际化提出了更多的措施。

  市直部门一负责人说,打造国际化都市区,需要从很多方面努力,包括城市建设的一些细节,比如城市的重要指示牌,需要采用多种语言进行标注。尤其是,金融机构、行政服务大厅等,都应该有英语标注。

  搭建更多对外开放平台

  预计11月15日,合肥新亚欧大陆桥国际铁路货运班列(下文简称“合新欧”)第十趟列车将从合肥北站货运中心开拔,再一次把合肥生产的货物运往国外。

  从6月26日首趟“合新欧”开通以来,已经有9趟“合新欧”列车从合肥出发,架起了联通欧亚的一条大通道。未来,“合新欧”或抵达俄罗斯,乃至东欧、中欧和西欧,架起合肥与欧洲间的一条陆路通道。

  加强与“一路一带”的衔接互动,加密、延伸“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建设合肥-新疆-欧洲“新丝绸之路”,高水平建设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空港示范区、合肥港等对外开放新平台,积极开展国际货运航班的试运营。合肥不断加强对外开放平台和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深度融入长三角经济带,我市国际化进程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

  11月2日至6日,由中科大承办的“2014量子通信、测量和计算国际学术大会”在合肥举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奥地利、英国等28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的4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这是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领域最知名、影响力最大的国际会议,也是首次在中国举办。

  近年来,随着引资、引技、引智力度的加大,合肥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许多海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合肥,众多国外有实力的大企业进驻合肥,国际性的大型会议也花落合肥。合肥,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我市还积极构建支持“走出去”的便利化新机制,推动优势企业参与国际市场拓展、资源开发和资产并购,努力打造一批扎根合肥、营销世界的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推动出台市级进出口促进政策,将“转型升级”作为推动企业求生存、谋发展的指导思想,提振信心,挖掘潜力,通过一系列贸易便利化措施的实施,促进企业发展,使我市进出口贸易实现逆势增长。经统计,2014年1~7月份,我市累计实现进出口120.39亿美元,超序时进度15.6个百分点,同比增长10.8%;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9位,出口总额排名第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