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灰色地带将划监管红线

05.03.2015  13:28

      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资流失已成隐藏在国企改革中的一个毒瘤,应为“灰色地带”划定监管红线。

  全国政协委员、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坦言,从以前的审计情况来看,不少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管理等方面并不完善,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而国资流失的高发期,恰恰是国有资产重组、上市等期间,特别是在企业进行并购、采购等重大项目和决策时,其背后往往和腐败有关。

  在董大胜看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必然会大量涉及国有资产重组、退出和调整等,而产权流动机制不健全、不透明和监管存在漏洞等问题,让正在推进的国企改革出现越来越多的“灰色地带”。

  “只有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个后门管理好,国有企业改革才能迸发出真正的活力。”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原副主任黄淑和在两会期间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而言,国资流失成为隐藏其中的一个毒瘤,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完全可能会造成本轮改革的倒退。

  实际上,中央已经释放出监管加码的信号。中央决定今年完成对中管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金融企业巡视全覆盖,2015年第一轮巡视春节后开始。其中,将对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等26家央企展开专项巡视。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特区政府策略发展委员会委员方方表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需全社会和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努力,其中,董事会、中介机构、投资者、新闻媒体尤为重要。利益相关方的专业素养、职业操守共同构成了防止国资流失的壁垒。

  全国政协委员、中通诚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公勤表示,在推进国资改革的进程中,国有资产流失风险不可小觑。完善国有资产交易定价机制,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第一关,应该充分发挥资产评估在国企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应促进评估立法工作,突破不同部门的利益壁垒,从根本上解决多头管理、市场分割的行业现状,保证资产评估质量,维护国有资产安全,防范国有资产流失。应修订完善资产评估等专业服务业采购政策,建立良性竞争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湖北众环海华会计师事务所总裁石文先认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要防止和杜绝国有企业负责人与个别的中介机构进行串通,购买审计和评估的结果。一定要把信用不好、受过监管部门处罚的中介机构踢出来,不让其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要防止国有股权在出售过程中被不合理地分拆出售,或者无合理的补偿设置。要坚持公平效率的原则,明确监管责任,同时,要提高监管队伍的素质,建议持续引进专业管理人才,优化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水平。

 《经济参考报》记者日前从权威人士处获悉,作为推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要部分,针对目前正在进行的国企改革,国家层面正在酝酿相关政策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据预计,防止国有资产政策文件将先于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并对改革中可能出现的“灰色地带”加强监管,保证国企改革顺利进行。

  对于国资流失情况的担忧,中国企业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认为,国有资产流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交易性流失,就是在交易过程中不评估、低评估,隐蔽资产,这是一种不公开、不透明的流失;一种是体制性流失,与交易过程中的流失相比,体制性流失更需要给予关注。因为一个国企高管腐败背后存在的安全、环保、质量问题,将给社会、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周放生告诉记者,无论是交易性流失还是体制性流失,都要通过改革才能解决。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评估很重要,尤其对国有资产的产权交易,包括增资扩股等方面,这是一个法律规定必然的环节。而让国企员工成为真正的主人,通过增量分红,员工持股将员工利益和企业捆在一起,也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

责编:吴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