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新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的认识
当前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资金参与的工程项目与日俱增,随着国家对审计工作的重视,审计全覆盖的局部深入,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将面临更多方面的压力与风险,任务重、责任大。
特别是在当前中央加大对财政资金监管力度的形势下,使用财政资金的相关业主单位都积极申请对自身项目进行审计。以前不重视审计,现在迫于压力或者干脆为了规避风险才想到了审计,这样的心态和动机是值得我们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高度警惕的。很多竣工多年的老工程也送来审计,现场可能早已经面目全非,各项审批和建设程序也不健全,什么工程都想送审,什么工程都给予审计,这将会形成恶性循环的社会生态。对于这样的问题,笔者觉得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人我们应该明确工程送审的各项门槛,比如:必须有明确的立项批复文件;必须是依法合规经过公开招投标的项目;必须是已经通过所有相关职能部门竣工验收的项目;工程从竣工到送审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区间内完成;报审的项目必须基本保持竣工后原始的结构和体量特征,对工程竣工后的原始面貌,尤其工程量方面有实质改变的(已损毁、拆除、改建等)原则上不予受理;送审工程资料必须齐全,联系单、签证单等需要各方签字盖章的必须都有签盖。
对于不满足要求的工程项目一律要求依法依规待整改规范后再予以接收。这样做并不是推卸审计的社会责任,减轻审计任务,这是利用自身制度来倒逼使用财政资金的相关单位从自身立场担当起应有的角色,潜移默化地促使它们把好工程项目的第一道关,而不是什么问题都等到审计来发现,事事都等审计来解决。笔者目前尝试的做法是在送审资料环节把关:先粗看,主要看送审单位是否按资料清单备齐所有种类的资料,看审计申请表是否填写准确,工程基本手续和程序是否完善;再细看,主要看竣工备案是否齐全,如建设、施工、勘查、设计、监理五大主体是否签盖确认,房建等还要看消防部门是否验收并备案,有些还没竣工验收的工程也拿过来送审,那是本末倒置的,就好比一件还未贴上合格证的商品无从谈论优良、也不便评估价值、效益。最后有针对性地去看,比对合同价和送审价(决算),看合同外造价是否超出规定限额,对于合同外增加的变更,超出范围的必须要有变更程序和备案手续。做好这一环节的把关工作,能有效地杜绝随意变更,避免标后管理的混乱,对于规范政府项目的合同管理和执行力有着十分深远的作用。
审计是一把监督的利剑,当前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面临人手短缺、任务繁重。其实,有时候是我们的工作定位不够明确,作为监督者,我们更多的工作应该是通过审计来倒逼程序的规范,来倒逼管理的高效,而不是事必躬亲地拘泥于某个项目,某个单一工程的审计结果,从工程送审到最终报告,我们都应该尽力维护审计程序和结论的独立性、合理性、效益性,让审计工作无形中形成一道守护财政资金的强力而坚韧的防护壁垒,通过自身周全、到位的工作给予项目管理各环节、各主体单位以无形的压力,使之自觉的配合并完成各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