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蝶变:从规模扩张到产业升级

27.07.2014  06:19

  合肥经开区占地由过去的9.85平方公里,发展到72.72平方公里;产业范围由传统制造业拓展到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6月初,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公示全国首批低碳工业园区示范名单,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榜上有名。2013年,合肥经开区万元GDP能耗0.23吨标准煤,同期全国平均水平0.5吨标准煤。仅“十二五”以来,合肥经开区万元GDP能耗就下降了13.8%。

  低碳、降耗,仅是合肥经开区产业升级的一道剪影。争当转型发展的“领跑者”,合肥经开区传统产业创新力、竞争力日益提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脱颖而出。

  产业链怎么接

  ——围绕龙头企业做强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7月16日,记者在位于合肥经开区的航嘉电子车间里看到,身着白色工装的操作工正在十多条自动化的流水线上紧张操作。 “以往夏季订单相对少些,今年生产任务却特别重,几乎每天都要加班。 ”一位工人告诉记者。

  合肥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2009年才起步。 “当时,全球经济危机肆虐,国内原本热闹非凡的招商活动骤然降温,合肥经开区成为当年唯一一家主动到深圳航嘉电子招商的单位,刚好我们急于规模扩张,正在全国找点,双方一拍即合。 ”航嘉电子技术有限公司财务部部长汪卫星说。

  这或许是一个并不起眼的招商成果,却是一步深谋远虑的妙棋,也是合肥经开区电子信息产业“弯道超越”的起点。引进航嘉,就是在为引进联想这样的龙头企业做准备,因为航嘉是联想电源适配器的核心配套商;继而又引进了给联想做代工的宝龙达电子,逐步完善产业基础之后,引进联想集团自然是水到渠成。

  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历来有四大产业支柱:家电、汽车、装备制造及快速消费品。据合肥经开区经贸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0年,全区完成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四大支柱产业占比高达95.6%;今年上半年,“四大支柱”产业产值接近1200亿元,所占比重却降到80%以下;电子信息产业异军突起,实现产值245.4亿元,同比增长105.6%,占比已经超过16%。

  如今,联想集团投资的联宝电子,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去年产值141亿元,今年上半年175亿元,预计全年超过350亿元。从电子零部件起步,到引进主机龙头企业,再到配套企业大量涌入,是园区按产业链招商的用心之举。

  刚传来的“半年报”显示:合肥经开区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1593亿元,同比增长14.3%,实现增加值404.6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3.6个和5.9个百分点。靓丽数据,显示出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实现了“弯道超越”。

  转型账怎么算

  ——宁愿少挣几十亿元,也要把最好的资源交给研发中心,引进产业升级的“发动机”

  合肥经开区东部的南艳湖波光粼粼,环境优美,湖的东北角上,一块800多亩的土地已经闲置了多年,其间,一拨又一拨房地产商前来洽谈开发,却一次又一次被经开区管委会婉拒。

  “现在正在开发,将成为众多高科技研发中心的聚集区,首先入驻是联想研发中心、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等。 ”指着经开区地图上的这块“宝地”,管委会负责人告诉我们。

  “如果算小账,这块地给房地产商,每亩价格大约600万元,给清华、联想做研发中心,每亩不超过85万元,合计要少几十亿。 ”但是,合肥经开区算的是大账:“我们不缺大企业,但缺少有重大影响力的研发中心,缺乏把实验室技术产业化的科技孵化平台。引进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就是引进产业升级的发动机。此外,清华还将充分发挥科技研发优势,吸引近百家中小研发中心、700家中小企业入驻,足以让经开区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 ”

  把最好的土地资源交给研发中心,鲜明体现了合肥经开区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路。

  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前些年,合肥经开区全力构筑产业框架,做大工业体量,相继引入了联宝电子、纳威司达发动机、双维伊士曼、晶弘冰箱、日本花王、尼普洛医疗器械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现在把重点放在转型发展上,重视项目的创新能力和未来的发展潜力,理所当然要把最优质的资源用来引进研发中心和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

  强化研发力量,合肥经开区尝到了甜头。2010年,他们引进晶弘冰箱,随后又引进了晶弘与三菱合资成立的设计公司,专门从事冰箱开发研究,使企业拥有了精确制冷的技术优势。 2014年上海家电博览会上,晶弘冰箱凭借其拥有的制冷行业最尖端科技“瞬冷技术”惊艳全场,今年上半年,生产高档冰箱78万台,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创新棋怎么下

  ——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企业改造升级,用真金白银引导科技创新

  7月23日,坐落在合肥经开区内的尼普洛公司,举行了一场小小的欢送仪式:在产品通过欧盟认证之后,这家企业研制的1万支血液透析器,首次出口印度,价值200万元。

  几年前,经开区引进的天麦“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实验室”,已经列入“2013年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成为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其产品也分别通过了欧盟认证。

  “做医药和医疗器械项目,没有5年以上的培育期看不出效果,如果单纯追求GDP,我们可能会放弃这些项目。培育新兴产业,必须耐得住寂寞。 ”经开区管委会负责人说。

  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一手抓企业改造升级。 2013年,合肥经开区出台九大系列政策,挤出2282万元资金,对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人才引进、上市融资等进行引导。同时,帮助企业争取到国家和省市资金3.22亿元用于结构调整。全区全年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65.3亿元。

  转型发展使合肥经开区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大上”产业聚集区。2013年,合肥经开区内,国家认定的85家高新技术企业,创造了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265亿元,占全部工业产值比重高达60%。这些企业共设立各类国家级研发中心10家,省级研发中心3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占全省近五分之一。当年,合肥经开区家电产业基地顺利通过“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复核,合力叉车荣获省政府质量奖,合锻机床“便携关节式坐标测量机开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重大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立项,合肥杰事杰一项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正是有了这批饱含创新基因的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才让合肥经开区成为转型发展的“领跑者”,加速推动着传统家电走向智能家电,装备制造走向智能化机器人,传统汽车走向新能源汽车。(郑莉、张鸣 通讯员 张和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