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水而兴 缘水而美

10.08.2015  20:43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岁月用东去的江河水,勾勒出华夏文明的生命线。长江、淮河日夜奔涌,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交织塑造了蓬勃盎然的江淮大地。

  合肥,襟江带淮,坐拥巢湖,因水建城,因水得名,因水而兴,缘水而美。

  “水环境是合肥生态环境的灵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强调:“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加快建设工程水利,积极推进资源水利,倾心构筑民生水利,同步打造生态水利,盛世治水保障经济社会跨越赶超”“让我们这座城市大兴水之利、尽得水之灵,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十二五”以来,合肥“新跨越、进十强”的铿锵步伐,便是从治水拉开宏大序幕。从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全国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升级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聆听“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建设号角,始终回荡着盛世治水的恢宏乐章。

  固堤束水力保安澜

  古代的思想家管仲说:“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合肥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境内拥有巢湖、瓦埠湖、高塘湖、黄陂湖4个天然湖泊,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84条,农村河沟有5221条,各类水库811座,塘库堰坝星罗棋布。可以说,是水,滋养了合肥的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但同样也是水,一度使合肥面临着洪涝旱等灾害频发的威胁。

  高标准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兴水利、除水患的主要物质基础。“十二五”以来,合肥重点水利工程开工的机鸣声,是大规模水利建设的最好见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之多、规模之大、投入之巨堪称空前,将合肥水利建设推向了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高点。目前,合肥已初步形成了流域、区域、城市三个层次相协调的防洪除涝减灾工程体系,防洪保安能力显著提高。

  ——流域防洪能力稳步提高。巢湖环湖堤岸总长176公里,圩堤保护面积约548平方公里,耕地近30万亩,相应保护人口约280万人。“十二五”以来,合肥实施了部分堤防加固、崩岸治理及湿地平台工程等,通过逐年建设,环湖圩堤一般堤顶高程13~15米,部分低标准圩区的堤顶高程11~12米;堤顶宽度一般6~8米,部分低标准圩区的堤顶宽度2~3米,与已建环湖大道相结合的堤段宽度可达10~12米。现在,环湖万亩以上大圩防洪能力均能达到十年一遇,其中合肥城市圈堤环湖段堤防达到100年一遇,巢湖城市圈堤环湖段以及滨湖联圩、蒋口河联圩、莲花圩环湖段堤防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

  ——区域水系整治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开展的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圩区防洪堤防及排涝闸站建设等工作,有效提升了区域防洪及除涝能力。目前,全市已经或正在开展南淝河、店埠河、丰乐河、庄墓河、黄泥河等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或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全市已建成水库811座,总库容14.17亿立方米,部分水库功能进一步提升,例如合肥北部的双凤湖、双龙湖、鹤翔湖、梅冲湖、大官塘水库,即将打造成“五湖连珠旅游长廊”。已建成大小圩口337个,修筑堤防(含城市段以及巢湖堤防)长度1252.8公里,建成规模以上水闸229座。建成各类泵站1034座,并开展了部分泵站更新和技术改造工作。

  ——城市防洪除涝格局基本形成。合肥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经过多年建设,已逐步形成分区设防的格局。针对巢湖湖区、南淝河干流及其支流、十五里河、塘西河、派河、店埠河等城市主要防洪对象,通过建设防洪水库、河道治理、修筑堤防等工程措施构建分区防洪屏障。现在南淝河干流防洪能力基本达到百年一遇,四里河大房郢水库以下段防洪能力百年一遇,铁路桥以下防洪能力50~100年一遇。城市治涝设施主要由雨水管涵、排涝河道、泵闸等控制建筑物构成,合肥市主城区已建成各类排涝泵站55座,泵排能力189.2立方米/秒。

  随着防洪工程体系的日趋完善、防汛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防洪工作实现了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的转变,注重给洪水出路,科学防控、综合调度。“不见千军万马,只闻机声隆隆。”如今在防洪排涝一线,以往那种千钧一发的紧张场面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忙而有序、游刃有余。

  精耕细作细水长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可能许多人不知道,尽管合肥坐拥八百里巢湖,却是个缺水的城市。合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23立方米,属于极度缺水城市。2013年,两大水库多次补水,共从淠史杭灌区调水3.48亿立方米。“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两大水库的补水总量近5年来每年递增10%。”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合肥的水情比较特殊,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到2020年合肥缺水将达1.61亿立方米,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因素。

  兴水利、除水害、保障水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十二五”以来,合肥把水利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强化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把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和修复水生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管控,使水资源的承载力逐步得到恢复和提升,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管水,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去年,合肥出台了《合肥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对水资源保护进行考核,主要包括辖区内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用水效率控制指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指标。《办法》规定,年度或期末考核结果不合格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要在考核结果通告后一个月内,向市政府作出书面检查,提出限期整改措施。整改期间,暂停审批该地区需要用水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立项和审批,暂停该地区新增主要水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未按要求进行整改或整改不力的,将被监察机关依法依纪追责。对于水资源,合肥不仅进行总量控制,还在水质提升上下功夫,有30个水功能区纳入考核。除了列入国家和省水功能区的部分,合肥还另外设立27个市级重要水功能区监测点作为补充考核断面。

  节水,好日子“细水长流”。合肥是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从2009年开始,合肥市三年共投入112.32亿元用于节水型社会建设,节水量达2.4亿立方米。合肥高新区企业万元GDP用水量降至10立方米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去年年底,合肥市节水型企业事业单位和节水型生活小区已达50个。今年年底前,将实现50%以上省级机关、10%以上的省级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到2020年,全部省级机关和50%以上的省级事业单位建成节水型单位。同时,先后兴建了大量的供水工程设施,潜南干渠、瓦东干渠、大蜀山分干渠等补水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蓄引提调配置体系基本建成。

  活水,保持“血脉”大畅通。水是经济发展的命脉,然而长期以来,河湖环境脏乱差,导致水质恶化,输水不畅,塘坝蓄水减少,群众意见多。2013年8月起,合肥开展了清洁“百河千渠万塘”专项行动,让水“”起来、“”起来、“”起来。通过集中清洁整治,使全市河渠达到“四净、五健、六无”标准。并以河沟渠为线,以库塘坝为点,构建水生态网络体系。同时,在“河长”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渠长”制、“段长”制、“沟长”制,建立河渠管护长效机制,基本解决了河道、渠道、库塘等水面及周边环境的脏、乱、差等问题。今明两年,合肥还将在百里长的滁河干渠沿线新增绿化面积7245亩,绿化总面积突破1.6万亩,将其打造成一条合肥北部地区贯穿东西的“百里绿廊”。同时,牛角大圩、东大圩、大张圩、滨湖联圩、下寨圩等得到了全面整治,烔炀湿地公园、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如一串串明珠镶嵌在美丽的巢湖之滨,成为市民踏青游玩、休闲度假的好乐园。

  人水和谐润泽民心

  治水更要用水、用好水。

  从屈服自然,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合一、和谐共生,人与自然相处理念不断更新。合肥用水也沿着这条轨迹不断探索。

  7月,车行樊洼路,眺望董铺水库,湖水碧波荡漾,两岸绿树随风摇曳,一派迷人风光。董铺水库是合肥的“大水缸”,关系到市民的饮水安全。三年前,这里曾居住着5000多户村民,多数世代祖居。为保护“大水缸”,自2012年起,这里的居民陆续搬离。搬迁后的土地70%以上面积进行绿化,并纳入蜀山区“北部生态休闲区”,在合肥西北部形成4万亩连片的“绿肺”。

  这是合肥在加快发展的大背景下,探索水、人、城、湖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当前,合肥正以入选首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为抓手,根据城市自然地理特点、水资源、水环境以及水生态系统条件,紧紧围绕“1331”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和市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以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着力从“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防洪排涝及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配置、水资源管理、水文化和水景观建设”6个方面发力,最终形成“一湖、两库、三廊、六带、多区”的水生态环境保护骨干布局。

  “一湖”是指以巢湖为核心,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城镇污水处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控制、环湖河流截污和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滨水空间管理,提升巢湖水质,改善巢湖水生态环境,打造“大美巢湖”。

  “两库”是指以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为重点,通过库区污染源治理、水源涵养林及湿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及面源控制、环库河流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形成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障董铺、大房郢水库水源地水质安全。

  “三廊”是指3个重要的清水廊道,滁河干渠及沿线水库群,瓦东干渠及沿线水库群,引江济淮双线通道即兆河和白石天河东西双线入巢湖后至派河,保障供水水源及清水输水通道的水质安全。

  “六带”是指实施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柘皋河、滁河总干渠和杭埠河等区域骨干河道综合整治,打造沿河生态景观带,构建“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流生态绿带。

  “多区”是指以湿地、湖泊、景观水体等重点水生态功能保护区为节点,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构建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

  “要把水生态治理作为提升城市品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键环节来抓。”市长张庆军如是强调。

  与此同时,更多的民生水利项目快马推进,涓涓细流滋润民心。

  ——农村饮水安全加快推进。2012年初,出台了《合肥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办法》,明确落实管护主体,强化行业监管,合理制定水价,规范水费收缴,实施优惠政策。为了加强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后管理,使农村供水工程发挥长效运行机制,各县(市)分别成立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中心专管机构,负责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十二五”期间,全市解决266.8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建设工程539处,完成投资13.044亿元。

  ——农田水利建设蹄疾步稳。水是农业的根本,合肥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扎实推进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相关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蓄水能力24542万方,新增、改善灌溉面积334.76万亩,新增、改善除涝面积116.25万亩。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方面,合肥积极落实配套政策,创新发展了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比如,按照省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奖补办法确定的补助标准,合肥市、县两级财政及时制定奖补细则,足额落实补助经费,对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给予同步奖补。

  ——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超过预期。合肥市于2010年3月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11个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市以来,全市按照试点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化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管理体制机制研究,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六大工程体系建设。2013年12月,水利部组织对合肥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进行了中期评估。评估组认为,合肥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体系完善,工作运行机制高效,工程进度超预期,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一湖清水一腔情怀

  “何曾蓄笔砚,景物自成诗。

  巢湖,庐州大地上的明珠。她风光旖旎,却也饱经沧桑。

  掀开巢湖治理的篇章,尤其厚重。早在“九五”时期,巢湖就被列入国家“三河三湖”治理;“十一五”时期,合肥提出“不让城区一滴污水流进巢湖”,巢湖治理力度不断加大;行政区划调整之后,昔日“九龙治水”的巢湖治理局面被彻底改变。

  湖污则城黯,湖清则城美。全市上下形成高度共识。

  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为引领,以建设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为抓手,以“功成不必在我”的铺路石情怀,让巢湖不断焕发出绚丽光彩……路径清晰明确。

  带着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合肥抢抓行政区划调整机遇,坚持除弊与兴利并举、保护与治理并重,实行连通、净化、减负、复苏“四大战略”,实施生态修复、引江济巢等“八大工程”,不断加强巢湖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

  2012年11月3日,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典礼隆重举行。这标志着合肥一个时期最大的综合性工程——环巢湖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

  这是一项力度前所未有的“巨无霸”工程。

  一期,16个项目,计划投资129亿元;二期,98个项目,计划投资130亿元;三期19个项目,计划投资193亿元。“正在实施的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一、二期工程,涉水项目投资约193亿元,占总投资的七成以上。”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

  环巢湖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水利工程为重中之重。在示范区建设的一期工程中,除了环巢湖防洪大堤一期工程的4座桥梁和部分路段外,其余均为水利项目。

  从投资上看,涉水项目总投资105亿元,占一期工程总投资的81.4%,共实施了河道疏浚、堤防加固、堤防护砌、堤后填塘固基、湿地重建、生态修复及涵闸、桥梁等穿堤建筑物建设等工程,16条入湖河道得到了治理,长达330公里。二期工程的98个项目中,河道治理与湿地修复项目占了41项,共安排30条河流治理,治理河道长420公里,建设内容包括堤防达标加固、河道清淤、崩岸防护、截污管道、湿地修复等,涉水项目投资约88亿元。当前,三期工程正在全面推进,有望年底全面开工建设。

  站在南淝河大桥向北远眺,合肥的母亲河——南淝河,蜿蜒而来。看两岸河堤,堤防硬化加固,堤坝上道路整洁,河堤景观优美,真正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南淝河的变化,源于南淝河下游河道治理一期工程。这是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一期工程的子项目之一。该项目批复概算总投资5.84亿元,主要施工内容包括全面提高下游两岸堤防的防洪标准以及沿河大堤综合整治、河道清淤等。

  派河和兆河综合治理也在同步实施。市水务局负责人介绍:“一批入湖河道的治理,不仅从源头上逐步遏制了河道水体对巢湖水体的污染,更加强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用突出、意义重大。

  城湖共生的美丽画卷,已然徐徐展开。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5月,巢湖西半湖总体水质由中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状态由中度好转为轻度,巢湖东半湖由轻度污染转为良好。

  江河万古,日月常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肥将深入推进以塘西河、十五里河治理工程为代表的水系整治与亲水岸线工程;以西南部生态补水工程为代表的水系沟通与生态补水工程;以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为代表的湿地重建与生态护岸工程;以董铺水库小流域生态治理工程为代表的水源涵养工程;以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工程为代表的管道截污与中水回用工程;以引江济巢工程为代表的巢湖生态调水工程等。在以“治水保安、兴水富民”为核心的“水利安徽”战略指引下,全面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精心打造“水韵庐州润名城、大美巢湖俏江淮”的合肥水利现代化整体形象,为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看巢湖潮起潮落,观蜀山云卷云舒。合肥,站在长江与淮河擘画的大地上,正击水而歌、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