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一大学生回乡创业办养鸡场 五千多只乌鸡滞销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讯 今年23岁的刘凯家住宿州市砀山县葛集镇朱兰店村。两年前,他从江苏徐州一家高校毕业,选择回乡创业,并将父亲辛苦为自己攒下来的结婚钱当作了启动资金。起初,刘凯这个决定遭到了父亲极力反对。两年多来,刘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选择。随着养鸡场规模不断扩大,当地20多户参与合作养鸡的乡亲因此受益。可眼下,刘凯面临一个大难题:养鸡场规模连续扩大,导致该上市的5000多只乌鸡找不到销路。这让他伤透了脑筋。
一个灵感,他萌生创业念头
“大学快毕业那会,也去酒店工作过,但觉得创业更适合我。”刘凯毕业于徐州生物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第一次萌生创业的念头是在2013年春节。“当时一次聚会,听朋友提到生态农业,觉得现在人们饮食越来越注重质量。如果用生态养殖的理念来创业,应该具有可实施性。”
至于为何选择养殖乌鸡?刘凯说,相比较牛肉和猪肉等,他从小最爱吃鸡肉,对鸡有一种莫名的好感。而从营养价值上看,乌鸡营养远远高于普通鸡,且口感非常细嫩,还能作为药用。
“一般人开养殖场可能会面临不少技术问题,但我学的是畜牧兽医,至少不会轻易把鸡养死。”刘凯说,用所学知识来实现人生价值,他会投入百分百的努力。
一个决定,遭父亲极力反对
“大学刚毕业,竟然想回村里养鸡。这大学不白读了吗?”得知刘凯决定回乡养鸡,父亲极力反对。由于是单亲家庭,刘凯深知父亲不容易,也特别尊敬父亲。为了儿子成家立业,刘凯父亲准备用攒了大半辈子的钱在砀山县城买一套新房,给儿子用作婚房。
刘凯知道他一时半会没法说服父亲,父亲更不会同意把攒了大半辈子的钱拿来办养鸡场。在刘凯和父亲沟通很多次后,两人达成了一份“保证协议”。“虽然只是口头上的,但我说到做到。”刘凯说,这个协议是父亲给他一年时间,看他的养鸡场能否存活。如果失败了,刘凯要老老实实去城市里找工作上班,再也不提创业的事。
2013年11月,在宿州市砀山县葛集镇朱兰店村一处果园里,刘凯的养鸡场正式运作起来。至于启动资金,刘凯说除了父亲攒下来的十几万元,他还向亲戚朋友借了七、八万元,并向银行贷款三万元。
一个月内,鸡苗死掉三百只
由于没有养殖经验,刘凯专门去过湖南学习饲养乌鸡技术。起初,他的养鸡场里有1000多只鸡苗。刘凯将全部精力投进这个小小的养殖场里,每天起早贪黑忙碌着。配饲料,清鸡粪,精心照顾小鸡。一天忙下来,浑身酸痛,疲惫不堪。但第二天天一亮,刘凯又打起十二分精神在养殖场里忙活。
“小鸡抱团,加上温度不适,小鸡大量死亡。不到一个月,300多只鸡苗死掉了。”刘凯说,看着小鸡一只只死去,他特别伤心,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道路。可想到开养鸡场不易,他又攒足了劲继续钻技术,查资料,寻求科学养鸡的方法。
渐渐的,鸡苗成活率不断提高,如今已达到98%左右。“这是我努力的结果,起码已经成功了第一步。”
一种改变,生态乌鸡受欢迎
“我的养鸡场虽然小,但饲养方式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我用的是五谷杂粮和昆虫等天然饲料,不使用任何人工饲料。”刘凯说,他饲养乌鸡的方式有些独特,出生不久的小鸡,头一个礼拜会用蒸熟的小米喂养,之后用大米喂到满月。接下来用黄粉虫一直喂养到乌鸡上市。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乌鸡存在激素、抗生素等有害成分。
刘凯说,他养出的乌鸡不仅肉质好,而且绝对符合生态标准,质量上过关。可因为饲养成本高,乌鸡价格比普通鸡要高很多,100多元一只乌鸡让不少客户望而却步,更有人怀疑刘凯生态养殖的真实性。
刘凯说,为了打开市场,他走访附近一些农贸市场、酒店餐馆,也通过手机、网络联系一些客商,受到不少客户肯定。去年,他养的6000多只乌鸡几乎没费力气就卖光了。
一次扩建,五千乌鸡卖不掉
“有句话叫‘好事多磨’,现在养鸡场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刘凯说,他的养鸡场开始收益后,村里多户居民也参与合作养鸡。刘凯提供鸡苗和技术,参与的村民负责饲养,销售时大家一起分成。如今已有20多户村民受益,赚了一些钱。刘凯也还清了大部分借款。
然而,今年养鸡场规模扩大到18000只时,刘凯尽力卖掉了13000多只,仍有5000多只乌鸡没卖掉。为此,刘凯多次联系老客户,发现基本都饱和了。为了照顾这5000多只乌鸡,刘凯每天光饲料费要多花至少两三千元。时间越长,负担越重。
“希望有人能来帮帮我们。”刘凯说,一般乌鸡养到6个多月就可以卖了。他养的乌鸡中,公鸡一般有三斤多重,每斤35块钱,母鸡价格要贵一些,每斤40块钱。要是买得多,价格还能商量。刘凯表示,他愿意送货上门。
如果您愿意帮助这位创业不久的大学生,帮忙解决一些待销的乌鸡,可拨打本报新闻热线962000。
王炫 本报记者 魏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