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改革领跑路】“安徽特色”医改之路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6月28日讯(记者:钱瑶)从先行先试基层医改,到率先全面铺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再到建设全国综合医改试点省,在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安徽拿出了特有的钻劲、闯劲与韧劲,走出一条“安徽特色”医改之路。
合肥市庐阳区四里河街道桃花社区居民钱昌英的老伴手术后需要长期卧床,她的家庭医生赵红带领团队定期上门为老人做护理。钱昌英对记者说: “现在不要去医院了,家庭医生来家里换药,省事也省钱了。”
如今,全省已经有2100多万人像钱昌英一样拥有自己的签约家庭医生。
这样的改变从2009年开始,那年的9月1号,我省在17个县(市、区)试点基本药物制度,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当天,六安市裕安区韩摆渡镇村民老赵第一时间享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表示: “我到医院吊水,每天要花八十多元,9月1号以后,一样的药,我就花了42块钱。”
“零差率”彻底切断了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获利空间,一场让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的改革由此拉开。
改革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体制、人事、分配、药物、保障制度等5个方面进行了“洗牌”。2010年9月1号,安徽在全国率先实现基层医改“全覆盖”。省医改办专职副主任谢瑞瑾: “实际上安徽是创造性的,通过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的综合改革的办法,把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给他落地。”
改革就是闯关。如果说安徽是全国综合医改的探路者,那么滁州天长市就是一个急先锋。
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启动。作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4个示范县之一,天长市创新组建县域医共体。医共体打破现有农村医疗卫生结构和利益格局,建立了整合型农村卫生服务新体系,天长市人民医院院长许长松介绍: “我们有专家团队到卫生院,进行门诊、坐诊、查房、手术以及培训,我们还建立了远程会诊中心,我们每年还要根据这个乡镇医生和村医这一块的需求,提升他们这个服务能力。”
医共体向辖区内居民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医疗卫生服务,实现全面健康管理。如今,天长、太和等9县县域内就诊率已达到90%以上。2017年,天长的医共体改革经验被国家命名为“天长模式”,在全国推广。省卫计委基层卫生处处长夏北海表示: “因为卫生院起来后能分解县医院常见病的住院压力,就能腾出资源收治更大病。这样病人回流更快,分级诊疗目标实现更快,新农合基金按人头打包预付结余的资金就更多。”
医改是世界难题,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更是医改中的难点。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安徽医改再次承担起为全国提供医改示范样本和可复制模式的使命。
2015年4月1号,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升级版”——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启动。改革从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切入点,实行取消药品加成、同步执行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同步实施医疗机构药品联合带量采购“三个同步”进行。2017年底,城市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占比由45.5%下降为31.5%,收入结构趋于优化。省医改办专职副主任谢瑞瑾表示: “收入结构是反应医院的整个新的机制运行。我们省整个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把手术费提高了,护理费增高。这些反映医生个人成本价值的动力提高了。讲的通俗点,就是医生是靠自己的本事吃饭,不是靠卖药和卖号才吃饭的。”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我省最突出的脱贫障碍,是解决扶贫“硬骨头”的重要着力点。为实现精准脱贫,安徽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在医保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贫困群众“三保障一兜底一补充”政策。在相互衔接的政策体系下,2017年,安徽省贫困人口平均实际补偿比例达到93%,慢病实际补偿比超过96%。
不断挺进深水区的医改正在持续释放着更多改革红利,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省卫计委主任于德志介绍: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不断地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机制,实现对老百姓健康的全面管理,让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释放改革红利,实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