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造血:源头活水何处来?
工商联所属的商会,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集聚之所,也是工商联的组织基础和资源优势。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加快发展,各地商(协)会组织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但成立容易,运作起来却未必称心。有些商会从成立之初就缺乏合理的规章机制,仅凭借一个或几个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家自掏腰包,之后单靠收取会员的会费来勉强维持。
如何冲出困境,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工商联主席、中国民间商会会长王钦敏指出,各级工商联组织应着力加强商会自身建设,以具有造血功能的服务项目为抓手,探索“以商养商”的发展模式,增强商会的市场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所谓“造血功能”,就是利用商业运作的模式来提供商会正常的运转资金,也就是说,让商会有一个除了收会员会费以外的资金来源。其实在欧洲、美国等国家,依靠会费生存的社会组织少之又少。一般来说,会费收入最多只占整体开支的1/3。而除了会费收入之外,这些社会组织往往会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承担部分政府职能,增加一部分收入。同时,更多则是通过自身创新,比如投资的方式去“造血”。
实践证明,商(协)会,尤其是工商联所属商会组织,要为广大会员服务,要用活动来凝聚会员企业,势必就会产生费用。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要想进行更好的服务,必须要有经济基础来支撑。怎样利用好商会这个平台,为商会和会员共谋利益,是所有商会都需要思考和努力的。
事实上,在2011年前,已经有部分商会开始探索通过商业活动来创收。但由于有关管理条例的限制,起初“以商养会”的概念只能以“擦边球”的形式隐性运作。比较有代表性的模式,就有以服务的形式收取少量费用,如场地租借、中介等;或者以看似不相关的独立形式成立公司,后以赞助费用的形式将利润注入商会。随着经验探索过程中商会间的互相交流和传播,2011年后,国内影响力较大的网站和报刊上,逐渐出现了对“以商养会”模式探索的报道。在此基础上,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的商会开始明确提出“以商养会,以会促商”、“以商养会建立商会造血机制”等观点,开始直接以商会名义运作商业服务项目,甚至有商会直接进行公司化运作。
商会通过优化配置和整合资源,探索出有别于传统办会模式的造血机制。总体来看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商会开办实体企业型;成立基金或参股投资等资金主导型;项目合作型;利用平台服务获取收益型。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造血形式,都要以认清自身价值和优势为前提。作为抱团发展的平台,商会最大的优势就是服务,“造血”的源头,就是商会可以提供的各项服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对于“以商养会”的说法,至今备受争议,有待更多制度化的探索和完善。但毋庸置疑的是,只有实现自我造血,商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仅从商会造血的视角,选取各类型案例,与商会工作者们分享做法与相关思考,以期能在今后的商会发展中,为商会改革者提供更多的借鉴,使商会改革落地落实。
责编:解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