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大咖”聚首安大 畅论传统文化与中文学科发展

28.09.2015  18:03
 

本网讯 (学生记者 杨嘉辉 陈玥君)9月26-27日,以“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中文学科”为主题的中文学科发展论坛在安徽大学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湾、澳门的大学、研究机构的相关专家出席会议。安徽大学党委书记李仁群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校长程桦看望了与会专家。安徽省文史馆馆长,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原校长黄德宽教授出席会议。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文学科建设与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文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和“中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等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中文学科发展论坛在我校召开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认为,中文学习者只会说汉语不行,文史哲不通则“痛”。他说:“如今,世界开始掀起‘中国热’和‘汉语热’,例如我所知道的一个埃及大学,就有1800名学生选择中文专业。还有沙特,很多大学都希望开设中文系。”崔希亮认为,只会说汉语,不代表具有中文的知识水平,中国的文史哲都要精通,在大学中文专业教学中,也应该将它们打通,不通则“痛”。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跃红教授认为,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弘扬传统文化与发展中文学科,核心问题是“什么是传统”和“如何对待传统”,在日常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既不能照搬传统,也不能用现有的范式来分析传统,而是要给传统装上翅膀。

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主任王毅教授对现代诗歌的传统与创新发表了看法。他说:“实际上现代诗歌在文学和文学教育上的地位是比较低的,比如高考作文要求‘不限体裁,诗歌除外’。在大学教育中,对于现代诗歌的理解仅仅出现于文学史的层面上,具有一定的概论化。”对此,王毅建议,在现在教材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能需要在教学中强化对诗歌文本的分析;在文学史的编写中,除了按照时间之外,还可以探索其他编写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以“关于文学教育与博物馆的互动问题”为主题,主张语言和文学的学习应该同博物馆联系起来,通过让学生接触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去感知和触摸历史与文化。

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驰教授说,与其他学科相比,中文存在感性的一面,有其特别的重要性,需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创新。

台南大学人文与社会学院院长林登顺教授认为,语言和文学息息相关,有语言的地方就有中文和文学。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胡亚敏教授同与会人员分享了该校“云课堂”建设和中文教学改革经验,他认为“云课堂”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线上平台,有利于师生之间加强联系、增进互动、分享资源,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成长。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张新科教授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命脉,他阐述了陕西师范大学“第二课堂”的概念,并提出要引导只会“浅阅读”的学生阅读经典。”



与会专家学者畅谈传统文化与中文学科发展

 

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吴怀东教授分析了当前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他认为,中国语言文学有其特定的产生环境,现代教育体制及其传授方式存在与其不匹配之处,必须改革现行的教学方式,汲取传统资源,实现两种教学方式的兼融,从而实现语言文学工具性与思想性、审美性的兼融,既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提升审美修养;既修养个人身心,也传承、凝聚民族文化精神。

黄德宽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说,中文发展论坛的意义在于给各高校的“中文人”一个相互交流提高的机会,树立“中文人的自信与中文学科的自信”。尽管中文学科发展到现在面临着许多困惑,但历史的转折就是发展的契机,在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当代文化建设上,中文学科绝对不会缺席,各高校要探索中文学科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一起开创中文学科更好的未来。

中文学科发展论坛是当前我国中文学科最高层次的综合性论坛,1999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和南京大学中文系联合首先发起,每年举办一次,第一次会议在南京大学举办。该论坛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播和中文学科建设、加深对中文精神和中文价值的理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