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生态,共建美丽江淮

31.01.2015  15:17

  新常态下看生态,蓝天碧水从哪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污染综合防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引发代表、委员热议——

   综合防控污染 守护蓝天净水
      雾霾频频来袭,水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大气污染、水污染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突出环境问题。向污染宣战,我省取得阶段性战绩——全省已建脱硝设施的火电机组和水泥生产线比例分别达92.3%、81.7%,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9.7万辆;淮河、巢湖、新安江水质稳定向好,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补偿试点启动等。然而,污染并非一日形成,治理难以立竿见影,防治需要打攻坚战和持久战。

  省人大代表孟方表示,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源,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全社会都有义务来保护环境。源头严防是污染防控的首要原则,再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针对工业企业,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严把项目准入关,另一方面要督促企业完善污染防治措施,做到稳定达标排放污染物。秸秆禁烧,严防死守治标不治本,而且成本非常大,需探索长效机制,将秸秆有效利用起来,禁烧才更有效。

  “找准应急难点,消除安全隐患。”省政协委员陈定新关注水环境安全。他建议,防治水污染要重点抓好淮河、巢湖、新安江等重点流域整治,排查隐患,加大力度整治排污企业、畜禽养殖业,保证饮用水源安全。

  “污水处理厂要发挥作用,不能成摆设。 ”省人大代表钱丽萍透露,她在山区调查时,看到一些村子建了小型污水处理站,但由于资金限制,大多没建配套管网,有些设施成了摆设;一些地方对小河流治理,存在过度人工化的痕迹,不仅对改善水质没有帮助,还破坏了生物多样性。“要因地制宜治理水环境。 ”她认为,小村庄可能没有经济实力建污水处理设施,但可以考虑采用传统的生态处理模式,比如利用村里原有的水塘,将生活污水排进塘里,水塘里种点水生植物,使水自然净化,省钱又省事。

   提高产出效率 推进绿色发展

  全球首条纯电动公交线路——合肥18路公交线已经运营5周年。 5年来,该线路共节约费用1152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224吨。安凯新能源客车在伦敦、巴黎街头行驶,江汽纯电动轿车批量出口到美国,全省新能源汽车推广超过1万辆…… “发展新能源是未来趋势,也是解决污染问题重要途径。 ”省人大代表龚建国说,我省能源结构现状是一半以上靠煤,新能源仅起补充作用,这样的能源结构与国际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今后应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上抢占制高点。

  节能环保产业是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服务业紧密结合的朝阳产业,极具发展潜力,但我省该项产业化规模总体较小。民进安徽省委建议,紧紧抓住未来十年节能环保产业难得的发展机遇,集中力量打造支柱产业。制定重点企业专项提升和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计划,落实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完善消费扶持政策,推进产业发展要素的深度融合。

  “生态建设中,农业发展需要提高资源产出率,提高废弃物资源再生利用产出率。 ”省政协委员鲁强建议,加快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提倡种植业、养殖业、微生物产业、加工业、营销业、旅游业联动发展,这样有助于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降低生产成本,优化生态环境。

   健全生态制度 严守底线红线

  探索跨区域、跨流域生态补偿,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制度创举。“源头活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 ”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补偿试点涉及皖浙两省,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自2012年以来,我省投入巨资治理新安江,实现村级垃圾清洁、重点河面打捞、干流网箱退养等6个全覆盖。3年来,新安江流域水质总体保持为优。

  省人大代表何文英建议,进一步完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根据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和上游因保护而丧失发展的机会成本,加大补偿资金投入,拓展资金使用范围;通过产业承接、人才交流等方式推动流域一体化发展,改“输血式”补偿为“造血式”补偿。

  “结合环保底线、红线,加快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省政协委员方志恒认为,目前,生态补偿机制主要体现在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上,存在着补偿标准不高、形式单一、对象不明确等问题。需在主体功能区基础上,科学设定并严格遵守各地各类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在省级层面扩大生态补偿试点,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对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地区的生态保护予以重点支持。

  陈定新委员建议,落实生态环保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生态强省建设任务全面落实。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利用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原则,推动环保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江淮。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夏胜为、桂运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