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贵民:风雨无阻测数据

05.10.2015  03:30

  10月1日早上7时不到,明光市明西街道岗集村农民、地震观测员周贵民,就骑上电瓶车赶往4公里外的石门山二氧化碳断层气观测点,观测那里的二氧化碳及地温等数值,之后,又赶到该村的洪庙泉水测报点,查流量、测水温、尝口感,并将观测到的数据等情况做了详细记录。 8时30分,他拨通了明光市地震局值班室电话,将上述数据逐一报告。

  这个工作,周贵民每天一次,一干就是25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

  1990年12月,省地震局将明光市西北30里外的石门山一处泉眼设为地震测报点,并让责任心强的周贵民担任观测员。

  上岗后,周贵民每天早上7时赶往泉口观测,认真记录当时天气状况、水温、水味、水流等数值。因石门山观测点位置特殊,其数据的点滴变化对于预测地震有着重要参考作用,他从不马虎。

  冬季,因每天往返观测点,他的手、脸、耳常被冻坏。周贵民清楚记得,2008年冬,天降大雪,气温特别低,路面结冰,自行车无法骑,他就冒雪徒步往返。那年,他脸和手出现了严重的冻疮。

  周贵民做这项工作报酬很少,有时还要倒贴。刚开始,他每月用信件汇总上报一次观测数据,除邮票外,上面每年给120元补助。后来,观测数据需要每天一报。为此,他拿出家里多年积蓄安装了电话。 2007年,省地震局又在石门山设立了二氧化碳断层气监测点。该监测点离周贵民家有近4公里的山路。为了节省途中往返时间,他又拿出家里积蓄买了一辆电瓶车。周贵民说:“我干这件事,不是为钱,只为自己观测的数据对地震预报有用。

  从1990年担任地震观测员至今25年来,周贵民凭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从没出现观测数据错报、漏报、误报现象。为此,他先后被评为“滁州好人”“安徽好人”,今年8月份又被评为“中国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