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仕金:根在乡村

07.08.2014  20:12
 

  

      根在乡村的“老周”——记当涂县法院“坚守法庭好法官

  车行走到安徽长江边的大官圩腹地,一打听周仕金法官,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沿着老百姓手指的方向,我们的车又颠簸30公里,终于在江边的西河村找到了周法官。说明来意后打量着这位办起案来风风火火,见到媒体却略带腼腆的法官。给人的初步印象与中国成千上万基层法官没什么两样,也讲不出什么自己惊天动地的事迹,更没有豪言壮语,很难想像出这位瘦弱的法官能在基层法庭连续工作23年,还又能坦然面对办案压力和当事人的吵闹办了4000余案件,却没有因富贵势力而徇私,没有因弱势百姓而偏颇,而能凭着做法官的职业良知和社会责任去修复的一个个社会关系,始终用法律的天平称量着谁是谁非。渐渐地一个让辖区25万老百姓和我们都感觉公正威仪的法官形象丰满了起来。

  乡村默默耕耘的牛,没有做远飞的鸟

  1991年9月,周仕金离开12年教育工作岗位,考入当涂县人民法院。先后在石桥、黄池、丹阳等基层法庭工作。2008年2月,组织上考虑他在法庭时间长,曾经决定将其调到院部执行庭从事执行工作,2010年2月,在得知石桥法庭人手紧张,又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偏远且艰苦的法庭时,便义无反顾地收拾行囊回到石桥法庭。

  从入列法院行列,他也曾经有许多机会离开法庭,与他同期毕业的师范同学有的走出去,有干的好的成为省部级干部,有的成为科局长,在学校身为班长的他,至今连副科都没有沾上边。每每想到这些,也曾想离开法庭。几次法院内部举办岗位双向选择活动,看到同事们纷纷选择离开法庭,法庭报名者寥寥无几,回到岗位看到涉诉老百姓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便多次打消离开法庭的念头。“大家走吧,法庭总得有人干,我留下,大官圩农村就是我奋斗的舞台!”周仕金的一句话使自己扎根基层23年。或许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村感情早就融入了他的血液了。

  石桥法庭辖6个乡镇,辖区面积363平方公里,人口25.5万人,水陌交错,交通不便,条件十分艰苦。周仕金从刚来工作时的毛头小伙,到如今的两鬓露白,岁月见证了他的辛勤和汗水。23年的扎根基层,他从一个懵懂的书生,成长为晓知业务、精通工作的骨干。辖区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他都了然于胸。363多平方公里的每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和同事们时常穿梭于田间崎岖的乡间小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只为心中那个最朴实的理念——让纠纷的烦恼远离辖区的每一个老百姓。常常有人跟他开玩笑:“老周呵,你像头老牛,拉套拉的身子骨都那么单薄了?”他总是笑着回答:“我就是那头为大官圩老百姓拉套的牛,是为农村群众拉套的牛”。周仕金用坚守行走在乡间的乡间小路上,工作的困难熬白了头发,群众的理解增添了笑容。这里群众理解他,信任他;他也熟悉这里的群众,爱上这里的天空。

  不能撑起一片天,可以为乡亲们打把伞

  石桥法庭每年受理诉讼案件达1千件,受理执行案件400余件。四名法官每日里开庭、送达、执行,忙得连轴转。办案法官紧缺,工作压力大。面对案多人少的窘境,周仕金勇挑重担,通过个案审理树立法院威信,通过个案审理使老百姓感受到法官在为他们做事。

  去年冬天周仕金办了这样一起继承纠纷案。黄池镇的杨某在修建房屋时从房屋上摔落不幸死亡,杨某死后围绕遗产归属发生了你争我抢的闹剧,这起事件被当地综治组织列为有可能民转刑高风险案件。

  杨某的妻子认为,杨某生前与其共同经营水泵生意,其全部遗产应由其继承。眼看着遗产将要离开杨家,陈老太急得睡不着觉,唯一儿子死亡,老无所养,这笔钱无论如何不能带出杨家。双方从口角发展到持械打斗,村委会协调也不可开交,陈某一纸诉状将姜某告上法庭。

  法院受理该案后,周仕金感觉是一件棘手的案件,没敢丝毫懈怠,带领书记员小毕顶着凛冽的寒风,苦口婆心地做双方思想工作。通过走访乡镇和村委会和到陈某的邻居处调查了解情况,对案件的相关证据材料和财产标的进行固定。带着详实的证据和充分的准备,周仕金法官走进陈某的家中,做陈某的工作。对陈某担心的赡养问题,周仕金法官解释有关无子女老人的政策,并表示会按照法律规定保护陈某的继承权,稳定了陈某的情绪。

  注意把握办案关键点是周法官的办案方法。通过对案件深入了解,另一个姓姜的教师撞入周法官的眼帘,此人是被告姜某的哥哥,在当地一所中学教书,姜某的主张由其决定,周法官认识到案件的进展与姜某哥哥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起初,周法官想找姜老师谈谈,然后此人心计挺深,一直对法官避而不见,并放出风遗产问题上没有谈判余地。周法官也是一根筋,硬着头皮找到与姜老师熟悉的人做工作,姜老师这才同意谈谈。但是姜老师却避而不见,周法官带领书记员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姜老师家,总是碰壁而归。终于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好心人说已经约好姜老师,周法官喜出望外,带领书记员到约定路口等待姜老师出现。然后,这个姜老师却是个慢性子,左等不来右等也不来,周法官的手机都打了没电了,就是不见姜老师的出现。到晚上十一点多钟,姜老师估计法官已经离开了,抱着戏弄心理出现在所约地点,当看到两法官在风中仍然跺着脚等待他时,心中顿时涌出一股热流,他为法官尽业精神所感动,周仕金因势利导宣讲继承法,分析该案的赡养的问题和由此会给姜某带来的经济利益,通过说服姜老师,使此起有可能民转刑的案件得到妥善处理。即由姜某继承水泵的生意,其他现金财产和房屋由陈某继承。望着陈老太脸露出的笑容,周法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进入21世纪以来,当涂农村进入经济高速和结构加速转型期,社会转型加速过程中结构的双重性和变迁的异步性,也增加了法官处理社会矛盾的难度。而他总是针对个案一个一个解决,他总结出民事婚姻案件“五心”调解法,将法律、道德、风土人情等融合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用热心、诚心、细心、耐心、公心来对待每一个诉讼案件的当事人,从化解矛盾入手,找准解决矛盾的最佳契合点,及时做好调处工作,调解不成就下判决,当事人心里也能接受。在结案方式上,尽量以调解或撤诉的方式促使当事人达成和解。近年来,每年审结案件的调撤率都在80%以上,无申诉、无投诉、无涉案上访、无矛盾激化案件,办案数量和质量在全院都有名。

  他还经常与同事们深入田间地头、街头集会宣传民事法律、法规,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婚姻、损害赔偿、征地等涉案法律。大官圩25万人中也有许多性格偏执的当事人,然而经周法官办理的案件,从未因办案不当激化矛盾纠纷引起群体性事件。他办案有自己的方法,坚持能快则快,能调则调,以审促调,尽可能促成双方握手言和。石桥镇的王某拉着周法官手说,你办事这么认真,可算是现代“青天”了。周仕金笑笑,“青天”可不敢当,我愿意为老百姓遮遮雨,打打伞。

  用清贫洗涤灵魂,坚守就是人生财富

  在基层法庭工作23年,周仕金所在的六个乡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钱袋子普遍鼓了起来,而他的“经济状况”却是如二十年前一样的清贫,至今住在农村简陋的房子里,想在县城给女儿买个住房因囊中羞涩而屡屡作罢,女儿戏称,我爸当法官是没钱的“”。

  对事业的忠,对家人的爱,孰轻孰重,他艰难而坚定的选择了把事业放在重的那一头。2009年12月的一天,他在下乡去执行一件赡养纠纷案件,妻子发现自己腹部疼痛,吃不下东西。当他办完案件归来的时候,妻子捂着肚子卷曲在床上,脸色苍白,身上一阵阵豆大的汗珠湿透了被褥。周仕金叫来一辆出租车把妻子送到县城,几天后妻子被查出患上胃癌。他强忍着内心将失去妻子的恐惧,看着妻子痛苦的表情,恨不得钻进妻子体内将病魔捉住,转过身来一行泪水禁不住流了下来。接下来的几天,这位汉子突然老了许多,治疗妻子的病需要经济支撑,对于上有老下有小,孩子尚在读高中的他,一个人的薪水仅能维持温饱,严酷经济压力现实,重重地压在心头。由于难以支付高昂的医疗费用,他多方打听用土方法自己动手熬制中药,妻子也理解配合治疗,身体竟然出现奇迹,经过周法官的调理,病渐渐地好了,又成为里里外外一把手的贤内助。想到这些,周法官常深感愧疚。

  法官可以清贫,头脑却不能发昏,守住信仰底线的人才是幸福的人。这是周仕金多年来的坚守。2009年9月,原告邰某诉被告某服装制造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邰某担心自己是外地人法庭有地方保护主义,便多次送礼物给周仕金,周法官总是婉言谢绝,这位当事人千方百计地将礼品送到周法官熟人那里,周法官将礼物悉数上交给纪检部门。后经多次调解,该案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拿到货款的邰某对周法官公正廉洁赞不绝口。像这样拒礼拒贿的事例不胜枚举。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以来,周仕金拒礼拒贿万余元,拒吃请几十次,保持了法官的清正廉洁。二十多年的法官生涯,周仕金面对家庭困难总是能克服,对于与当事人的关系,有自己的见解:讲实话,人生存在社会上都吃五谷杂粮都有七情六欲,干啥都需要钱?可是作为法官我深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知道不能为利所缚,不能为欲所惑,要慎独慎微。要知道自己姓甚名谁,在大官圩这地方有人给你金钱,当面说你好,转过身来就会骂司法、骂法院、骂法官。如果你收了他的东西,还能保证你的案办的公正吗?这样损失的可是当涂法院形象,咱可不能只算小帐。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周仕金这个视工作如生命,把名利看得最轻,把廉洁看得最重的好法官,在23年有审判实践中始终把“公正司法,一心为民”落实到具体审判实践中,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时刻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人民法官为人民的这一光荣职责,用自己扎根农村的汗水换来许许多多脸上幸福的笑容,也换来了人民法院天平徽章上的闪闪金光。周仕金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法官,如许许多多的基层法官一样,心在基层,爱在基层。又和许多法官不一样,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走着自己选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