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商1+1】吴春生:打造一个景区就像照顾一个孩子
说起与旅游业的缘分,往事一件件浮现在吴春生的脑海里。
如果不是旅游业内人士,对安徽海联旅行社或者安徽全景旅游营销管理有限公司恐怕还有些陌生,对其掌门人吴春生更是知之甚少了。但要说起万佛湖、牯牛降、皖西大裂谷等一批景区,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事实上,这些景区都是由吴春生参与开发运作的。1991 年从部队转业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半路出家经营起旅行社,再投资开发景区,吴春生以创新的思路成为安徽旅游业界的营销大师。
半路出家的旅行社老总
吴春生出生在枞阳,年少时便入伍。1991 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合肥市委统战部工作。在一次接待的工作中,他与旅游意外结缘。
大概是在1992 年前后,吴春生代表统战部接待了一个来自菲律宾的社团。这个社团的不少成员都来自于当地一个供奉包公的庙宇,来到合肥自然想寻访包公足迹。于是,吴春生便和一位地接导游,安排社团造访了包公的出生地和归葬地以及捐款事宜。吴春生做事向来细心,这趟行程不仅安排得妥当周到,他还带着相机全程拍摄,并在社团离开合肥前加急制作成了一本影集,赠送给对方留念。
“当时社团带队的庄老先生特别感动,按照当地的规矩,临走给了我200 美元的小费。”正是这笔可观的小费启发了吴春生,搞旅游接待竟然有这么大空间?不久,各机关都在筹划从事经营活动,由于在部队时有过一些经营管理的经验,所以吴春生便担起了这个差事。不过,当时他所负责的公司与旅游并无关系,而是一个贸易公司。
1995 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春生一位曾经从事过旅游业的朋友想通过他挂靠到安徽海外联谊会。“这倒提醒了我,与其让他挂靠,还不如自己成立一个旅行社做业务。”一番筹谋后,安徽海联旅行社应运而生。
“我也算是歪打正着进军旅游业了。”吴春生回忆,第一年旅行社虽然经营不错,但第二年因为业务骨干的流失而出现亏损,股东们也纷纷撤资。这时候,吴春生已经倾心旅游。他拿自己炒股挣来的第一桶金买下了海联旅行社的全部股份,自己跑市场、交朋友,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番。
万佛湖的第一位“岛主”
掌舵海联旅行社,吴春生逐渐积累了经营旅游的经验,同时也在四处寻找机会。
1996 年,机会来了。那个时候,舒城的万佛湖景区还只是龙河口水库而已,旅游开发几乎是空白。“当时有个上海的投资商在那里投资了一个万佛湖度假村,准备利用那边的水域做一些旅游业务。”而当地政府想借这个机会发展当地旅游,便来到合肥,找旅游界的人助力。“他们沿着金寨路挨个旅行社跑,没有找到有合作意向的,后来找到了我。”
“看到的第一眼,我就想投资了。”吴春生的判断很简单,龙河口水库的水域面积非常大,而且水域内有不少散落的小岛,这对合肥游客来说是难得一见的景色。“我当时没什么钱。”于是,他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联合当地的沙石公司,同时整合了游船公司等资源,租下了一个双龙岛和钓鱼岛,并投资开发了一个寻梦岛。虽然当时海联旅行社的投资只占20%,但却负责万佛湖旅游的全面经营开发。
吴春生开始凭借自己的想法规划万佛湖的旅游蓝图,他还创新地推出了不少旅游产品。例如他琢磨出的可在湖面上浮动的游泳池就曾申请了国家专利,筏屋也获得了不少好口碑……渐渐地,游客慕名而来。万佛湖一年的游客接待量就达到了五六万人次,旅游影响力大增。
吴春生还是第一个在万佛湖买下岛屿的人,可以算是万佛湖的第一位“岛主”。当年,他花了2.5 万元,买下了面积大约十亩的鹿岛30 年的经营权,还在上面养了一群鹿。不仅如此,他周围的朋友也都效法一起去买岛。“万佛湖的岛基本上都是我周围朋友给‘瓜分’了。”事实上,这为万佛湖早期的旅游开发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再度向皖西大裂谷进军
2003 年,吴春生一眼相中了六安张店镇的“皖西大峡谷”,他卖掉了万佛湖的鹿岛后,再度进军景区开发。从当时的“皖西大峡谷”到后来的“皖西大裂谷”,这一字之差也是吴春生自己悟出来的点睛之笔。
天时地利人和,这次的投资开发比较顺利。皖西大裂谷从一个未经开发的原生态峡谷,变身为如今知名的国家4A 级景区。自2003 年到2015 年,吴春生每周有一半的时间都呆在皖西大裂谷景区,上上下下爬了不下千次。
“有时候爬山的过程中就能迸发出灵感,想到要做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活动。”每当创意出一个新的旅游产品或者营销活动后,吴春生就会收获一些新的启发。例如,去年皖西大裂谷举办了“寻宝节”活动,今年吴春生已经打算把它打造成为一个研学游产品了。他还要在大裂谷上建起溜索、攀岩、帐篷营地等适合年轻人的项目。
皖西大裂谷虽已在市场上取得成功,但单一的景区毕竟带来的旅游附加值较少,于是吴春生再度出手投资了与大裂谷相距一个多小时车程的“大别山第一竹海”景区,准备将其串珠成链。
吴春生最初投资皖西大裂谷时,第一笔启动资金只有30 万元,这十年时间他又陆续投入了1000 多万元。他一手打造的皖西大裂谷,获得了不少青睐的眼光。最近,有投资商愿意出四五千万元,希望吴春生能够割爱转让,但是他拒绝了。“这是在我手里时间最长的一个景区,就跟照顾孩子似的,倾注了很多感情,给我1个亿我都舍不得卖。”
摸爬滚打攒下经验教训
事实上,成功开发运作万佛湖后,吴春生在旅游界名声大振,当时不少人慕名而来取经。1998 年,祁门县有关负责人邀请他前去开发牯牛降的旅游。次年,利用一次探亲的机会,吴春生实地考察了牯牛降,被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震撼,“这在安徽应该算是生态旅游资源最好的地方。”很快,投资事宜敲定,吴春生以控股股东的身份投入了300 多万元。当年的“五一”黄金周,牯牛降的旅游收入就达到十几万元。
但红火的旅游,并没有让吴春生安枕。因为一些原因,他最后于2002 年撤离牯牛降。“应该说牯牛降景区的开发是很成功的,但在我人生的投资经历中这其实是很失败的。”时隔多年,吴春生再回头看,给出了这样的总结。如今他出手投资,不仅看重景区的先天资源,更在意投资环境。
问及运作旅游的创意来源于哪?吴春生觉得,这与自己相对自由宽泛的经历分不开。当过卫生员,学过心理学,管理过公司,还爱看各种杂书,这些都让他的思维不局限于某一个层面。他对新鲜事物一向很感兴趣,也很有敏感度。“如果我从一开始一直做一个导游,或者是始终经营旅行社,那现在可能就做不了了。”
多年投资开发景区,吴春生也总结出了很多经验。“很多人认为投资景区必须一次性投入,但任何景区,资源禀赋再好,市场都是一步步做起来的,不能超前投资。”吴春生说,这样的问题,在省内很多景区都存在。“拿在新景区兴建宾馆来说,现在别人来找我咨询,我会告诉他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游客量达到10 万人次以后,才可以投资一个三四星的宾馆,否则资金就会变成浪费。”
本报记者 陈丽卿/文 马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