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剑旗 让隐身战机无处遁形

26.02.2018  11:33

  28年来坚守使命、守望蓝天,锻造中国独有、世界领先的“火眼金睛”,推动我国雷达研究从“跟跑”到“领跑”。

  2月23日上午,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合肥隆重召开,中国电科首席科学家、38所科技委主任吴剑旗获得2017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奖。“这是对我和我们科研团队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对我们来说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吴剑旗表示,下一步将继续瞄准反隐身雷达研究,探寻更先进的反隐身技术,将荣誉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不辜负大家的厚爱与鼓励。

  走进位于合肥市高新区的中国电科38所,一座巨型的雷达雕塑首先映入眼帘。自1990年进入38所,吴剑旗28年来献身雷达技术研究。作为雷达专家,他勇于创新、另辟蹊径,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和韧劲,实现我国雷达研究由“跟跑”到“领跑”的转变。他领衔研发多型反隐身米波雷达,如一双双“火眼金睛”,让一切敢于来犯之敌无处遁形,让祖国的蓝天云轻星粲。

  隐身战机,被誉为现代战争中的超级装备。 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国隐身飞机首次大规模投入实战,可以在不被对方发现的情况下纵深打击防空体系、指挥体系关键节点,致其瘫痪,后续常规力量再肆意轰炸。 “雷达不能反隐身,一个国家基本国防安全就没有保障。 ”吴剑旗说,当时全世界都没有反隐身雷达,我国雷达技术水平更是与发达国家存在代差,主要任务就是追赶并缩小差距。 “美国是世界上雷达技术最先进的国家,它是造‘矛’的一方,绝不会告诉我们造‘盾’的方法。 ”吴剑旗坦言,研究反隐身雷达没有明确追赶、模仿的对象,只能靠独立自主地探索。

  从基本理论,到设计方法,再到工程实现……为了填补反隐身雷达的空白,吴剑旗带领团队整整探索了20年,2011年反隐身雷达终于变成了装备。“刚开始时,反隐身雷达在国内立项阻力很大,质疑声很多,因为当时都是习惯于跟随式发展,国际上没有先例。但我们顶住了压力,最终将想法变成了实用装备。 ”吴剑旗透露,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事国防技术研究待遇较低,从事雷达基础性预先研究更是条件差、工作时间长、收入少,研究团队中也有很多人经不住高薪和优厚待遇的诱惑,或出国或跳槽去了高薪揽才的民企,但他不能一走了之。

  “作为一名雷达人,既要敬畏这份职业,又要担当起责任和使命。 ”吴剑旗说。 1999年,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中国成了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被隐身飞机轰炸过的国家,这更激起他们不造出反隐身雷达誓不罢休的斗志。 20年潜心研究,20年大胆实践。最终,吴剑旗带领团队探索形成了独有的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理论、建立了基础数据模型和相应的独有设计方法,研制出了中国独有的反隐身先进米波雷达,解决了我国防空骨干雷达能力被隐身飞机“清零”的问题。这些反隐身雷达从理论、设计到制造都是中国独有、独创,完全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

  28年来,吴剑旗始终坚守使命、守望蓝天,他参与研制的DBF体制三坐标雷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标志着中国雷达首次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主导研制的稀布阵综合脉冲孔径雷达试验系统、机动式米波三坐标雷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填补了我国反隐身雷达装备空白,主要指标世界领先。因成绩突出,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下一步,我们将向第五代反隐身雷达进军,并努力实现分布式协同探测。”吴剑旗表示,第五代反隐身雷达从作战应用上来说,将用来“对付”具有超音速巡航、无人驾驶、两栖作战等特性的第五代隐形战机;从技术方向上来说,要将微波与光子技术结合,实现全息感知、智能化和软件化,不仅可以探测到隐形战机,还要能够辨别具体机型,甚至可以分辨出是哪一架飞机。

  良好的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的肥沃土壤。 “安徽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营造了非常好的环境,建立了‘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走在了全国前列。 ”吴剑旗表示,他将努力当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开拓者、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生力军、培养提携青年才俊的引路人,在反隐身雷达领域敢为人先、再进一步,并推动先进雷达技术服务于城市安全,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作出更多贡献。(记者桂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