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元春:在教育和文化中感受幸福的人

27.12.2017  09:04

    安徽新闻网(www.ahnews.org)讯:吴元春,男,安庆市宿松县破凉镇人,1947年出生。他执教18年,是学生们爱戴的吴老师,先后获得安庆市德育工作者先进个人、宿松县优教育工作者先进个人等荣誉;他年至七旬,壮心不已,积极从事破凉镇的乡贤文化研究工作,大力弘扬乡贤文化,获得宿松县乡贤文化研究会先进个人荣誉。

  执教十八载,桃李满天下。1966年至1984年吴元春是一名人民教师。作为教师,他对工作一直兢兢业业,用真心教书育人,坚守着三尺讲台辛勤耕耘、开拓创新、默默奉献。在教学中他不是照本宣科,而是以各种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泼、上进的学习氛围,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来教学。他学而不厌,自觉加强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对自己“充电”,提高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以严要求高标准来衡量自己,他不断给自己施压,工作之余,勇于探究,努力钻研教材,分析每堂课成功与不足的原因,不断地总结,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多年来的教学积累,让他的教学自成一家,自有风格,在教学业绩上也很显著。在注重教学成绩的同时,吴元春还着力注重师德教育。教育教学中,他能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处处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体谅学生的疾苦,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他爱学生,曾用关怀,让学生泪流满面;曾用爱心,去扬起学生心海的风帆。十八年来,他在不变的工作岗位上,不断演绎着不变的爱心。有时他把爱心转化为对学生的尊重,有时他把爱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严厉,体现在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上。他的课,学生没有坐姿不正的,没有不思考的,没有迟到的……他的爱心是真诚、宽容和坦诚,吴元春赢得了所有学生的心。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吴元春也十分注重“师范”作用,衣着整洁大方,言行规范得体,对待任何学生一视同仁,尤其是对待差生,更是关爱有加。在学生心目中,他为人正直,言行一致,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敬业,严厉而又不失同情心,公平且不失灵活性。他每天早来晚走,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他关心年轻一代的成长,对于年轻教师他总是耐心指导,帮助年轻教师不断完美自己,帮助他们找到不足,不断成长。

  奉献光与热,不辞劳与苦。2016年,已经69岁的吴元春担任宿松县乡贤文化协会常务理事,2017年又担任宿松县乡贤文化研究会破凉分会副会长。自从事乡贤文化工作以来,他夙兴夜寐,认真整理乡贤文化材料,仔细挖掘乡贤历史,深入研究乡贤文化内涵,大力宣传地方乡贤文化。自今年7月宿松县《红色西乡》征编工作启动以来,吴元春同宿松县西乡诗词楹联分会的同志们头戴草帽,身挎公文包,骑着自行车,不分晴雨、不畏艰难、不惧任重,天天穿梭在大街小巷、田间丛林,认真搜集、整理革命烈士事迹材料。吴元春同其他同志一起,客观真实、详细记述西乡地区自大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共产党党组织、革命武装,地方各革命组织(民兵、妇女、慈善机构等),苏维埃政权等开展革命活动的基本情况,紧紧围绕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战斗战场、重要历史遗存如实记录并再现其历史风貌。同时,注重反映革命文化对当代的影响,体现老区人民继续奋斗的可贵精神和美好情感,记述好革命年代至今烈士后人、老革命、老领导及其亲属与西乡的动人故事。

  吴元春一行不辞劳苦,足迹踏遍历史遗址,身影穿梭于山间地头。不论是寻访历史遗迹,挖掘古迹背后的人文历史,还是走访烈士后人、革命家属,都是要经历很多周折,花费很多时间。而最终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再现的背后不知是吴元春一行人多少个辛苦工作的日日夜夜。他们采访了革命历史知情人70多人、涉及革命烈士80多人,拍摄革命遗址、遗物、遗证照片80多张,撰写革命史材100多份。

  “能参与到《红色西乡》的征编工作中来,是我的一个荣幸。这些感人故事的再现,是对我们的一次精神洗礼、一次思想教育,它们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吴元春说,“还有,《红色西乡》同我们的乡贤文化一样,它往往扎根于乡土,蕴含着爱国爱乡、敬业精业、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