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的青春竞相绽放 走近90后大学生矿工

03.12.2014  06:10

  在淮北矿业集团袁一煤矿,活跃着一群大学生矿工。在这里,他们实现了人生的价值,火红的青春竞相绽放——

  近日,记者来到淮北矿业集团袁一煤矿,采访了3名90后大学生矿工,记录下了他们的生活。

  不当“秀才”做兄弟

  “我到煤矿上班,很多同学和朋友都不理解,我父母最初也无法接受。 ”11月27日中午,刚从矿井回到地面的冯旭告诉记者。

  冯旭,1990年出生,淮北市人。红色安全帽下一张白净的脸配着一身沾着点点污迹的工作服,和工友们站在一起,已分辨不出他曾是一名大学生。

  2013年7月,冯旭从安徽理工大学采矿专业毕业,应聘到袁一矿综采一区,成为一名采煤技术员。 “刚开始觉得好玩,就盼着培训后早日下井! ”冯旭对记者说,一坐上“罐车”便没了新鲜感,下到“地下”800米,眼前一片漆黑,只能靠矿灯的照明前行。地压让他耳膜鼓起,需要不停吸气来缓冲耳膜的压力。走在黑黑的煤巷,他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和走路时胶靴发出的“咯吱”声。

  冯旭的主要任务是测量煤层的采掘进度,为煤壁支护管理提供技术指导。工友们都喊技术员为“秀才”。一次煤工作面来压(地层压力),煤层啪啪响。 “这种情况我还是第一次遇到,吓得趴倒不敢起来。这时老工人安慰我,并帮我处理一些技术难题。矿工没有尔虞我诈,都是热心肠。现在工友们不把我看成‘秀才’,我们相处如亲兄弟。”冯旭笑着说。今年11月,冯旭荣获2013年度矿“优秀团员”称号。

   做新时代的矿工

  井下采煤,给人的第一印象这是个体力活,普通矿工似乎要比文弱的大学生矿工更有优势。然而一到工作面,知识性矿工的优势便显现出来。

  朱争荣,1990年出生,濉溪县人。朱争荣2012年7月从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毕业后,来到袁一矿保运队,成为技术员。朱争荣毕业时,曾签约深圳的一家外企,后来考虑父母需要照顾,便回到淮北。他放弃白领工作,选择了800米深的井下,当上了“黑领”矿工。

  在井下,朱争荣常常结合设备性能,向班组成员讲解采煤生产业务。不久前,朱争荣发挥所学专业优势,进行一项技术革新,杜绝了井下电器就地维修难题,受到矿上的表彰,被破格提升为副区长。

  今年8月矿上公开招聘矿团委书记,朱争荣金榜题名。前不久,他率队参加了全省煤炭行业瓦斯检查工技术比武,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授予安徽省煤炭行业“技术状元”称号。 11月4日,他荣获集团公司的表彰。 “我要当一名新时代的矿工。 ”朱争荣说。

  实现自身价值

  汪洋,1990年出生,淮北市人,是煤矿的矿工子弟,200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安徽理工大学,就读土木工程专业。

  2012年大学毕业后,汪洋来到袁一煤矿综掘二区,当上一名技术员。这与他家人的预期不匹配,上大学期间谈的女友也离他而去。汪洋说,和自己同来煤矿有20多个大学生,坚守留下的只有8个。

  而汪洋却在采煤一线,发挥出了一个大学生的聪明才智。

  他利用业余时间苦学技术。他负责的综掘二区连续两年荣获“矿先进单位”,写的煤矿技改的论文多次在有关刊物上发表。今年9月,他被矿技术科列为拔尖人才,11月,荣获2013年度矿“优秀团员”称号。

  “如今的煤矿,掘进机械化,单轨吊运输网络化,大学生是有用武之地的。 ”汪洋笑着对记者说,“在这里,我能充分彰显生命精彩,实现自身价值。 ”

  在整个淮北矿业集团,如今已有近300名大学生走到井下。该集团煤矿向现代化、信息化的转型,有望在新一代的煤矿工人身上实现。(李博)

  记者手记

  “他们是开采光明的使者。他们甘愿与黑夜相拥,放弃阳光与黎明;他们甘愿与孤独寂寞相拥,放弃了与妻儿的嬉戏……”这是诗歌《矿工赞》对矿工的真实描绘。

  如今,随着采矿技术的改进,一些自动化综采设备需要有一定技能的员工来操作,像冯旭、朱争荣、汪洋这些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大学毕业生,正是企业迫切需要的人才。 “当矿工没关系,关键是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能实现自身价值。 ”采访中,多位大学生矿工这样说。90后大学生把目光从传统意义上的体面工作,转向800米深的井下,并努力在这里施展才华,实现价值,这是一种成熟就业观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