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高新区力争早日进全国前五 综合排名提升至第七,稳居全国十强
安徽网讯 “当前,合肥高新区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新的一年,全区上下要围绕实现‘当龙头,进前五’的战略目标,卯足干劲,奋力争先进位。”这是合肥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宋道军在该区2017年经济工作会议上掷地有声的话语,要求全区上下自主创新当龙头,争先进位进前五。
合肥高新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是全省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目前全区总面积1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0万人。集聚各类企业15000余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60家,平均每25家企业就有1家国家高企;上市和“新三板”挂牌企业52家,稳居全省首位;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34件,技术合同成交额、知识产权授权数量等双创指标均领先全省。去年6月,根据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关于通报国家高新区评价(试行)结果的通知》,合肥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的最新综合排名位居第7,相比前一年上升一名,稳居全国10强。其中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位居第6名;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位居第4名;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位居第12名;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位居第11名。
2016年12月下旬,高新区工委召开“讲看齐、见行动”专题学习研讨会上,宋道军称要对标“当龙头、进前五”目标,力争早日进入全国高新区前5位,为合肥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做贡献。
据了解,2017年,合肥高新区将集全区之力,围绕实现“当龙头,进前五”的战略目标,着重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推动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提升和“三重一创”,力争打造世界级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地、全国重要的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国内一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中国光伏制造与应用第一区;二是优化为企服务,在继续开展重大项目调度服务、重点企业包联服务、上市工作推进服务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一人一企”全员包联企业活动,完善服务机制,健全工作流程。持续修订完善“2+2”政策体系,纳入“创九条”等双创支持政策;三是集聚创新要素,全力建设七大支撑性平台,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鼓励“三大院”等协同创新平台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快建设中俄超导质子研究中心、安徽省军民融合技术研究院,推进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肥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安徽)科技产业创新平台等项目落地;做好量子通信国家实验室核心区、中国科大高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依托中德创新园和侨梦苑等开放平台。推动高端平台建设,引领帮助企业利用原始创新成果、畅通集成创新渠道、提升开放创新水平,促进自主创新能力借势成长。
四是完善金融服务,加快与战新产业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创新,依托基金大厦、中安创谷、“金融湖畔”,集聚各类基金和金融、类金融机构,直接支持园区企业发展。壮大“天使投”、“创新贷”等产品规模,谋划设立“大健康”基金,完善企业信用体系信息化系统建设,组织开展银企对接,强化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支持;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拓展园区企业融资新渠道。最后是强化人才支撑。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通过政策杠杆帮助园区企业吸引高端人才。开展“走进硅谷”引才推介活动,拓宽海外人才寻访渠道。针对入区就业的“刚需族”,切实解决新引进人才初期住房问题。试点建立人才服务工作站,发放“高层次人才绿卡”,对高端人才提供个性化、全流程服务。(杨萃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 项磊)
责任编辑:高勇 文章关键词: 合肥高新区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